“贴牌”生意不能撒手不管 必须要有严格的准入标准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 2021-10-19 10:27:58

据报道,小方是一个中介,卖品牌授权,俗称“贴牌”业务。在他的朋友圈内,有各式各样的品牌授权广告,主要是服装,还都是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品牌。经调查发现,如今,这种生意非常普遍,不仅服装,医药等多领域都广泛存在着类似现象。

所谓“贴牌”生意,说白了就是一些有知名度的品牌企业,将品牌卖给其他厂商使用。一个品牌从创立到打响知名度,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能否成功也靠运气。对那些花钱购买授权的厂家、店铺而言,“贴牌”这种“傍名牌”的商业模式,可以省去品牌塑造的成本。而品牌企业卖授权,可以借此扩大市场知名度,还能带来丰厚的收益。

正因如此,“贴牌”生意的火热,已经从服装领域衍生到了其他行业。如报道提到,在医药、保健品等行业,仁和这样的知名品牌方,也开始做起“贴牌”生意,以至于在个人护理、美妆护肤、滋补保健、食品饮料、医疗器械等各个领域,都能看到该品牌的影子。

“贴牌”生意法律上并不违规,这类模式市场上也相当常见,但“贴牌”导致的一些市场乱象,不可不引起重视。

在网购流行的今天,网络消费毕竟不像线下的实体店消费,用户在网上购买商品,对商品是有一定的信息屏障的。然而,商家为了便于销售,往往并不会告诉用户是“贴牌”,是非品牌企业厂家生产的,在这种前提下,消费者很容易被误导。

事实上,《广告法》就明确提到,广告中对商品的性能、功能、产地、用途、质量、成分、价格、生产者、有效期限、允诺等或者对服务的内容、提供者、形式、质量、价格、允诺等有表示的,应当准确、清楚、明白。

商家可以“贴牌”,但是如果在宣传和商品介绍中,刻意模糊“贴牌”的事实,隐瞒商品的实际生产者,那么就可能涉嫌误导消费者,侵犯其知情权。

此外还要注意的是,“贴牌”后产生的质量问题亟待解决。医药、保健品等领域,本身就与公众健康、公共安全息息相关,一旦品牌企业对代工生产厂家质量把控不到位,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这些品牌企业在卖授权时,对买品牌授权的商家,往往会有一套质量标准作为要求。然而,在“贴牌”生意不断扩张的背景下,质量管控的难度必然会升级,就算品牌企业有心维护自己的口碑,想要市面上所有打着自己品牌旗号的商品都有质量保障,那无疑相当困难。

因此,要避免“贴牌”生意带来的乱象,监管执法层面,要加强监管的力度,比如,要求企业准确披露品牌和生产厂家信息。此外,如果查出质量问题,品牌企业和生产厂家都应该严格担责;同时,对“贴牌”、加盟代工,应该有一定的行业限制,尤其是像医药领域,必须有严格的准入标准。

这些靠卖品牌盈利的企业,也应该意识到,品牌的建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将品牌卖给各路商家使用,可以带来短期的收益,但如果撒手不管、唯利是图,对“贴牌”产品的质量把控不到位,它所带来的口碑下滑,迟早也会毁掉品牌本身。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