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凌晨,“量化股权门”突现柳暗花明。
鸣石投资股东及合伙人联合发布声明称,此前“撕破脸”的袁宇和李硕经过全面充分友好协商,已妥善解决好前期分歧。
声明还称,鸣石投资“公司股权明晰确定,并将立即办理工商登记手续”。
值得注意都是,声明未具体说明,鸣石投资的股权是如何“明晰确定”的:
是袁宇方表述的,袁宇方实际控制公司约85%股权,李硕为代持?
还是李硕方此前坚称的,李硕自公司诞生以来即是公司单一大股东?
抑或是双方还有新的妥协和股权划分?
此外,还有一个未被广泛关注的细节是,鸣石投资最新声明有八位人士签字,这些人士基本代表了鸣石目前的核心团队。
他们究竟是谁?它们在鸣石投资中充当什么角色?
鸣石投资关于袁宇与李硕分歧解决的声明中,除了鸣石投资的公章,还盖有上海松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公章,并且有八位人士的亲笔签名。
签名的第一位是袁宇,即此次“股权门”争议的重要一方。根据袁宇此前的“爆料”,袁宇方控制的松盟投资持有约鸣石投资85%的股权,因此袁宇自认是鸣石的真正控制人。
签名的第二位是李硕,即袁李之争的另一方,李硕是工商资料和基金业协会中备案的公司第一大股东、负责人。此外六人分别是王洋、周晟、王晓晗、陈红青、张佳宁、房明。
资事堂发现,上述八人并非都是股东,部分人士为鸣石投资合伙人。通过比对公开资料,自然人股东包括袁宇、李硕、王洋、周晟、陈红青、王晓晗。
不持有股份的签字者有两人,即张佳宁、房明。
上述八人中任职于鸣石投资的有六人。拆分来看,李硕是市场体系负责人;投研体系中,包括袁宇、王晓晗、张佳宁、房明、陈红青。外部自然人股东有两人,即王洋、周晟。据天眼查,他们总计持有15%的股份。其余鸣石的内部人持股,皆是通过松盟投资间接持有。
资事堂发现,上述声明的签字者中,有两位鸣石投资的内部股东(上述声明的签字者)没有出现在协会的从业人员公开备案信息中。
一个是袁宇,虽然他“恢复”了策略技术部负责人身份,但他既没有出现在备案高管信息中,也不在从业人员信息中。
另一个是陈红青。接近鸣石投资的人士称,他对外是副总经理,隶属于策略技术部。
总体来看,鸣石投资的权力结构颇为复杂,呈现“六比二”的格局,六人是鸣石内部人士,两人是外部股东。
即使这六位内部人士,也“对外有别”,四人具有官方备案身份,其余二人在公开信息中“隐身”。
据天眼查,通过上海松盟投资间接持有鸣石的股东中,有一位并没有出现在签字人中。
即松盟投资的法人袁庆和。
从工商资料可以看出,袁庆和持有松盟投资5%的股份,且担任这家公司法定代表人和执行董事,但未“跟随”其他人一同签署声明。
而松盟投资恰恰是本次控制权纠纷的引爆点。
袁宇称他本人控制的上海松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有鸣石50%及35%共计85%股权,袁宇本人是鸣石的实际控制人。李硕名下的50%鸣石股权,为松盟委托其代持。
10月13日早间,一张对话截图流传:袁宇对李硕宣布解除他职务表示“震惊”,并称此举可能引发“关键人条款”,造成投资者巨量赎回。
10月13日傍晚,鸣石投资官方公众号发布相关“说明”,把这件事情推向了高潮。其中指出,确认袁宇策略技术部负责人的职务已被暂停,并强调鸣石投资自成立以来一直是由持股超50%的单一大股东李硕控制,股权结构稳定清晰,从未发生变化。
10月13日深夜,袁宇发布《告全体员工书》,曝光了他与李硕的股权代持细节,而中基协明确禁止私募实控人的代持。
10月15日凌晨,鸣石投资发表李硕、袁宇二人亲笔签字的声明,双方承诺将“积极处理分歧”,并将于10月18日向各方公布协商结果。同时,鸣石旗下部分处于封闭期的产品安排紧急开放“赎回”,供投资者自主决策。
10月18日凌晨,鸣石投资声明袁宇和李硕已解决好分歧,公司股权明晰确定,并将立即办理工商登记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