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变身流调“侦察兵” 这群医学青年在上海疫情防控战中奋战
来源:文汇报 | 2022-05-06 11:28:49

“因为共同度过,所以更加心怀感恩和敬意;因为和大家一起解决各种问题,所以也更不惧困难!”在上海疫情防控战中,一群医学青年奔波在疫情防控和志愿服务的第一线,用行动践行“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使命,青春在战“疫”一线发光。

变身流调“侦察兵”,宿舍成为“战场”

一部电话、一台电脑、一支笔、一张纸,宿舍成为“临时流调办公室”,也成为上海交大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闫雨蒙的“战场”。3月以来,她与老师、同学一起作为流调志愿者,为申城战“疫”贡献自己的力量。

宿舍并不宽敞,闫雨蒙和室友都是流调志愿者,因负责的案例不同,为了互不打扰,两位姑娘就一个在桌前,一个在床尾拨打电话。每位流调对象的行程轨迹、生活习惯都不同,涉及的密接有多有少,遇到年龄大的老人要耐心倾听、及时安抚,遇到不配合流调的对象则要尽最大努力取得信任……最复杂的案例,一个团队甚至要花10个小时才能完成全部流程。

近一个月的流调志愿工作中,闫雨蒙和队友们丝毫不敢松懈,因为他们明白防疫“侦察兵”工作做得越是早、快、准,就能越快找到传染源头,尽快切断传播链,尽量控制疫情传播。

在交大医学院的校园里,这样的“临时流调办公室”有很多。3月以来,已有89名学生主动请战,参与上海多区的流调工作。黄玥同学还发挥外语优势,完成十余例全英文流调,并参与起草完善了针对外国人的流调工作手册和流调信息采集表。

需要年轻人出列的时刻,“我上!我自豪!”

非常时期,从校园到社区,医学生穿上“大白”学着前辈的样子,守护着这座城。交大医学院2021级临床检验诊断学研究生徐扬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她的团队从4月24日开始为虹口社区居民进行核酸采样,至今已完成16万余次的采样量。“能为居民、社区做点事,是值得骄傲一辈子的事。”徐扬说,2020年曾在瑞金医院欢迎驰援武汉的战“疫”英雄回家,师长们“不是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她,如今有幸接过接力棒,必全力以赴。

从3月9日到4月30日,对95后外科学博士生潘文锋来说,是参与抗击疫情志愿服务的52个日日夜夜、将近500小时的志愿服务。从线上到线下,从社区守护员到科普宣传员,潘文锋身兼数职。“这孩子真年轻,也来帮忙做志愿者呀!”听到夸赞,潘文锋很自豪,“此时正是需要我们青年人出列的时刻,我们就应该站出来,服务人民,共克时艰。”

家住闵行区浦锦街道的交大医学院硕士生朱涵菁因小区被封控而不能和师长一起在医院奋战,但这没有阻碍她的一腔热血,这名95后医学生不仅在小区挑起核酸采样任务,还成了整个小区的“超级家庭医生”。

“3月18日小区第一次做核酸那晚,就开启了我的志愿服务时光。”朱涵菁做完核酸,主动向采样医生请缨——“我是交大医学院的医学生,我也会核酸采样,需要我的话,可以立马上岗!”一句“立马”,让大家记住了这个小姑娘。很快,居民们知道了小区里有位志愿者是交大医学院的研究生,一有紧急情况,居民们就在业主群中“呼叫”,朱涵菁总是第一时间“应答”。

小朋友伤口要拆线,她上门完成;老人脚踩玻璃划伤了,她上门包扎;小朋友鱼骨卡了喉,她上门帮忙取出;卧床老人和不会抗原检测的居民,也是她上门协助完成检测……“多幸运,我们有个朱医生。”居民们的亲切夸赞,让朱涵菁因这身“白袍”而自豪。

“如果不是我,那应该是谁?如果不是现在,那么更待何时?”面对疫情,这群95后医学青年走上社会、走进社区,迅速融入战“疫”工作,这堂独一无二的实践课让学医的价值得到了最好的体现。“高强度的工作一度让我有点累,但我的心里想着,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这份信念让我们坚持下来。”一名医学生这样说。

“因为共同度过,所以更加心怀感恩和敬意”

封控期间,大学校园里还涌现出一批“新力量”,他们叫“楼层长”。在读博士刘彦君是交医东7楼15层的楼层长,封控一个月以来,一日三餐,同楼层18间寝室、45位同学的每一份饮食、上千份新鲜蔬果、百余瓶洗手消毒凝露和配套卫生湿巾等防疫用品的分发、传递,都有她的身影。▼下转第五版(上接第二版)为及时掌握楼层同学的健康状况,她每日精准统计,累计上报了450余份抗原检测结果。

有同学因封控时间长,出现焦虑情绪,进而引发过敏反应。刘彦君第一时间联系到该同学,向驻楼老师反馈同学病症及所需药品,并持续关心。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名同学渡过了身、心上的难关。工作繁重且繁琐,刘彦君始终正能量满满,“点滴工作微不足道,作为党员,就要冲锋在前。”

“楼层长”队伍中,还有一名“大白”很有特色,他就是大学期间入伍、曾在驻港部队服役过两年的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罗海江。在宿舍楼封控期间,他每天在楼层间奔波,为大家送饭、送菜、送水果、送物资,不厌其烦地敲响一间间宿舍门。大事难事看行动,冲锋在前做表率,在他的影响下,同学们原本焦躁不安的情绪逐渐平复。在部队两年,罗海江不仅练就好体能,还学会了理发,这项技能在而今的校园里有了施展机会,罗海江化身“TONY老师”的当晚就服务了5名师生。

“面对疫情,深刻认识到,时有所需,必有所为;众志成城,定能共度时艰!”这些医学生们这样写道。(本报记者 唐闻佳)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