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过去,受限电影响公告限产停产的上市公司已接近 30 家;然而,冲上热搜的,却似乎只有一家桃李面包(603866)。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即便上了热搜,网友们也不怎么关注公司经营状况,而是更关心它还好不好吃、涨不涨价、买不买得到。说到底,更多人担心的,还是停电限电状况发酵后,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会带来哪些影响。
桃李面包被顶上热搜
9月27日收盘后,因限电而被迫宣告临时停产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新增公司包括本部生产基地及子公司生产线临时停产的常铝股份,临时停止车间生产的华亚智能,半导体照明部分厂区生产线运行时间减少的勤上股份,公司及子公司生产运行时间减少的*ST金正,全资子公司临时限产停产的丰乐种业等。其中最受关注的,还是9家全资子公司因限电停产的桃李面包。
桃李面包公告称,受电力供应紧张影响,江苏桃李自9月25日起至9月30日止限电停产;东莞桃李、长春食品、沈阳桃李、大连桃李、山东桃李、天津桃李、丹东桃李、哈尔滨桃李均根据当地政府有序用电的相关通知积极配合限电举措。此次限电将对上述子公司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影响,具体影响情况暂时无法预计。
只不过,网友们将桃李面包顶上热搜,却并不怎么关心它的股价如何,而是更关心它的面包价格、产量。
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这么多限电停产的上市公司中,大家尤其在意桃李面包,还是因为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实在太近。
网友更关注民生影响
事实上,在桃李面包限电停产的消息曝出时,吉林因停电被困电梯当事人发声、哈尔滨多家商场响应限电提前闭店等相关民生话题也同样登上热搜。
一边是吉林一家四口乘电梯下楼,却遇临时停电被困45分钟后脱困,期间不得不在电梯里给孩子冲奶粉喝;另一边,则是哈尔滨的多家商场近日纷纷宣布闭店时间提前,从21:00提前至16:00、15:30不等。此外,还有冰箱停电导致胰岛素失效、鱼缸缺氧导致鱼群团灭、分区停电上不了网课等状况在各个社交平台引起热议。
不少网友表示,虽然理解、支持各方的限电工作,但大频率、长时间影响居民用电,甚至没有通知就突然停电,还是会带来许多困扰。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电力供应缺口较大的情况下,如果不限电则可能损害在网的设备,并导致本能正常发电的设备脱网,产生更大的电力缺口,因此,通常只有在工商业限电仍无法弥补缺口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对居民限电。而近期出现的“电网事故拉闸限电”,如果相关事故较为紧急,通知的窗口期也可能相应缩短,导致部分居民难以得到提前通知;而一旦电力供需紧张情况缓解,就应优先恢复居民用电。
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要善于互动,提前与民众沟通,主动做好疏通工作。如果只是下发冷冰冰的通知,势必寒了人心。人民网评论称,不能任意停止居民用电,影响民众基本生活。目前有的地方连居民用电也要断,一断就是很久,让人啧有烦言,乃至怒气冲冲。按规定,电力供应再紧张,也要优先保障居民用电,把居民用电放在首位。有关地方应落实中央规定,切勿激发矛盾、转嫁责任。
国家电网:坚决守住民生用电底线
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单位、地区都已回应称将尽力避免限电。
9月28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召开保障供电紧急电视电话会议,对供电保障工作进行再部署、再推动、再落实,全力以赴保安全、保民生、保重点供电,践行好人民电业为人民企业宗旨,以实际行动彰显“大国重器”和 “顶梁柱”的责任担当。国家电网强调,要坚决守住大电网安全生命线和民生用电底线,全力以赴保障电力供应。
辽宁、吉林等地此前也曾表示要最大可能避免出现拉闸限电情况;黑龙江则明确要求全力保障基本民生用电需求。此外,东北地区相关企业近日在北京集中签署了煤炭中长期合同,涉及东北区域主要煤炭生产企业、保供煤矿和东北地区重点发电供热企业,旨在保障今冬明春采暖季煤炭安全稳定供应。
此外,东北地区相关企业近日在北京集中签署了煤炭中长期合同,涉及东北区域主要煤炭生产企业、保供煤矿和东北地区重点发电供热企业,旨在保障今冬明春采暖季煤炭安全稳定供应。
不仅如此,电力供应存在缺口的情况下,打击耗电挖币行为也将省下大量电力。
据报道,近日,内蒙古有关部门接到群众举报,发现一处堆放虚拟货币“挖矿”设备的仓库,查获“矿机”10100台,现场查验用电量为1104千瓦时。截至目前,内蒙古已清理关停45个虚拟货币“挖矿”项目,理论上可年节电65.8亿千瓦时,折合约200万吨标准煤。
而根据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此前发布《关于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的通知》,将严禁新增虚拟货币“挖矿”项目,加快存量项目有序退出。其中明确,虚拟货币“挖矿”活动被列为淘汰类产业。
在部分市场人士看来,限电停电已有了缓解迹象,A股市场上部分限电停产的公司,已发出公告称“提前复工复产”。
西大门公告表示,公司于9月23日披露临时限产、停产,近日,公司已恢复正常生产,运行稳定;迎丰股份公告称,此前公司披露于2021年9月22日至2021年9月30日期间临时停产,近日,公司所在街道热电企业逐步恢复供热,截至公告日,公司已全面复工复产。(本报记者 陈雨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