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杨使用的OK镜
10月26日,河北省医用药品器械集中采购中心发布通知,拟于近期开展20种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其中,角膜塑形用硬性透气接触镜(主要用于青少年视力矫正,别名“OK镜”)首次纳入集采。
受此影响,多家经营OK镜的上市公司股价大跳水。10月27日开盘,欧普康视、爱尔眼科、爱博医疗均大幅低开,OK镜龙头欧普康视早盘更是直接封上跌停。截至10月31日收盘,欧普康视报29.72元/股,下跌5.05%,连收三阴。
OK镜一年花费近2万元
OK镜是一种采用塑形方法暂时改变角膜形态、达到暂时性矫正屈光不正预期目的的硬性透气接触镜。使用者夜晚佩戴,第二日一早摘掉,眼睛即可获得短暂的清明。
佩戴4年OK镜的小杨告诉金融投资报记者,OK镜对他而言最大的益处就是白天可以不用戴眼镜,相较于隐形眼镜,OK镜更安全,对角膜损伤也更小。小杨的父母也正是基于这点,才让小杨选择的OK镜。
小杨佩戴的OK镜是国外进口产品,售价1.3万元一副,平均一副使用时间为1-2年。除了OK镜外,还需要特定的眼药水、护理液以及除蛋白的氯化钠搭配使用,这些药品一年花费在3-4千元。算下来,一年的花费接近2万元。
硬性角膜接触镜属于国家三类医疗器械,具有较高的准入壁垒,佩戴者也需要定期前往医院检查。小杨表示,刚开始佩戴时一周检查一次,佩戴时间越长,检查间隔时间也相应延长,佩戴4年的他现在是半年检查一次,且检查免费。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医生甄毅表示,海外与国内收费方式不同。比如美国一副OK镜的价格在400美元左右,但每年都要复查数次,每次复查再收取不等的挂号费或者检查费。国内往往把所有费用都打包在镜片款里。但实际上,OK镜的验配很耗人工,经销商靠中间利润支付验配人员工资。假如OK镜后期集采降到1000-2000元,依旧免费复查的话,OK镜的验配是无法持续的。
多家上市公司回应集采
面对OK镜集采消息,多家上市公司作出了回应。
爱尔眼科董秘吴士君对媒体表示,爱尔眼科提供的是基于双眼视功能和医疗属性的近视综合防控体系,视光业务占公司约五分之一,OK镜只是其中之一。
爱博医疗对集中带量采购的影响并不确定,其在2021年年报中提到:如果公司产品未来不能参与或者在带量采购谈判中不能中标,则将失去参与带量采购省份、联合或联盟在规定采购周期内的市场份额;如果公司产品在带量采购谈判中中标,而中标价格(进院价格)大幅度降低,则可能影响公司产品的出厂价格,从而影响公司产品的毛利率。“从目前已被纳入集采的人工晶状体来看,影响或是积极的。”爱博医疗称,公司在各地区人工晶状体集中带量采购中广泛中选,2021年度随着集采政策逐步落地,终端客户数量持续增加,人工晶状体销量稳定增长。
国内首家获得角膜塑形镜产品注册证的欧普康视也给出了回应。10月27日,欧普康视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带量采购通常是医保承诺采购量并为用户支付产品费用,正常的结果是量升价降。如全面实施,对为公立医院提供产品的经销机构可能会产生较明显的影响;对于厂家来说,则要看量升的正面影响和降价的负面影响,目前尚无法判断对公司的影响如何。
2021 年年报显示,欧普康视2021年营业收入12.95亿元,较上年增长48.74%,其中角膜塑形镜实现营业收入6.70亿元,销售收入主要来自角膜塑形镜及相关产品,占其营业收入50%以上,而业绩增长主要原因为角膜塑形镜应用处于上升通道中。
市场格局或发生变化
目前,OK镜市场渗透率水平较低。信达证券研报认为,我国内地8-18岁近视人数约1亿人,OK镜渗透率仅1.26%,远低于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
东兴证券的一份研报指出,2019年我国角膜塑形镜产值约为87.1亿元,全国范围内5-19岁学龄段的近视患者数量达到1.4亿人。按2030年规划要求,小学、初中、高中近视率分别控制在38%、60%、70%以下,OK镜市场空间有望达到约1702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OK镜赛道,进口品牌占据较高市场份额,国产品牌市占率偏低。同时,OK镜需要定期复查且一旦眼部不适需及时问诊,而这一特性决定了其本地化属性。
“从中远期看,相较进口厂商,国产厂商深入基层的能力更强,且可对地方医疗机构出现的问题进行更加及时的反馈,有利于增大市场份额,实现覆盖面更大的产品推广。”沙利文大中华区医疗团队执行总监刘伟奇对媒体表示。
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翁梓驰认为,OK镜进入集采,短期来看对行业平均毛利率有负面影响,但是长期来看,将来业务放量预期,医院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规模效益会更加显著,利好头部公司。
不过,正如甄毅所说,一旦OK镜价格下降,医院免费复查将无以为继,而这或许为院内市场带来机遇。
欧普康视表示,如果集中采购导致在公立医院销售的产品显著降价,为了覆盖基本服务成本,公立医院有可能单收服务费用,配镜时有全面检查、试戴、调片、个性化定制等,使用中每次复查需要做的标准检查科目就要几百元,一年十次就要几千元,如果涉及镜片调整成本更大,患者总支出的降低效果有待观察。(本报记者 薛蕾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