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备受业内质疑的盛时钟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最终未能如愿登陆资本市场。据证监会消息,因盛时钟表已向证监会申请撤回申报材料,决定取消对该公司发行申报文件的审核。至此,上周上会的13家企业中,有12家成功过会。
本周,受端午节假期影响,上会企业家数减少至10家,金融投资报记者梳理本周上会企业发现,胜通能源交易公允性遭到市场人士质疑,晋拓科技因募投项目盈利能力“放卫星”而受到业内普遍关注。
胜通能源成长性缺失
胜通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胜通能源)主营业务为LNG的采购、运输、销售以及原油、普货的运输服务。公司凭借自身稳定规模化的LNG槽车运载能力,依托覆盖全国的LNG采销业务网络,运用高效的信息化互联网管理平台,为工业燃料、城镇燃气、交通燃料等应用领域客户提供一站式LNG运贸解决方案。
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近几年来,虽然胜通能源营业收入规模平稳增长,但利润波动十分剧烈,盈利能力不稳定。
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1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83168.73万元、303717.95万元、359772.13万元、228467.33万元,其中2019年、2020年同比增长分别为7.25%、18.45%;同期净利润分别为3942.27万元、2340.02万 元 、11184.20 万 元 、10435.19万元,其中2019年、2020 年 同 比 增 长 分 别为-40.63%、377.94%。可以看到的是,在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小幅增长,但净利润却出现断崖式下滑。2020年营业收入增长仅小幅增长,但净利润却出现接近4倍的增长。业绩剧烈波动背后,公司盈利能力也十分不稳定。2018年-2021年上半年,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3.00%、1.48%、5.19%、6.18%。
胜通能源表示,我国LNG价格为市场化定价方式,LNG市场价格受到国际天然气市场和国内天然气市场的双重影响。国际天然气市场价格的变动会影响我国在国际市场采购LNG的价格,进而影响国内LNG的销售定价。有分析人士指出,LNG市场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公司业绩更随行业变化而变化,一旦市场价格出现波动,公司业绩波动则更为明显,成长性不佳的问题凸显。
除业绩问题外,胜通能源交易公允性也遭到业内质疑。
在招股书中,胜通能源将恒通股份、九丰能源、新奥能源列为主要竞争对手。然而,作为胜通能源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的新奥能源,却是公司的主要客户和供应商。从近几年来看,在2018年和2019年,新奥能源分别位列公司第二大、第一大客户。而2019年、2020年,新奥能源则分别位列公司第四大、第五大供应商。有分析人士认为,胜通能源和新奥能源的三重关系,显示两公司之间的交易或有失公允。
晋拓科技产能闲置
晋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晋拓科技)主要从事铝合金精密压铸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依托压铸、模具设计、机加工领域的先进技术和制造工艺,公司形成了以汽车零部件为主,同时,还有智能家居零部件、工业自动化及机器人零部件、信息传输设备零部件的多元化产品结构。
招股书显示,晋拓科技本次拟向社会公开发行6795.20万股人民币普通股,拟募集5.85亿元投入智能汽车零部件生产、研发中心建设以及补充流动资金三个项目。其中智能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投入高达4.8亿元,是公司本次IPO资金需求最大,也是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项目。
对此,晋拓科技表示,智能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投资建成并达产后,将进一步提高汽车轻量化铝合金精密压铸件的生产能力。数据显示,该项目产品主要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汽车动力零部件、汽车安全零部件,合计将新增1180万件/年的设计产能。虽然公司表示项目有市场空间,但就业内人士看来,公司募投项目扩产后实际作用还有待观察。有市场人士表示,晋拓科技目前产能利用率并不饱和,常年运行在85%的水平,虽然2021年有所上升,但幅度不大,公司仍存在部分闲置的情况。
从销量角度看,虽然在晋拓科技表述中,受汽车工业轻量化驱动,汽车铝合金压铸件市场前景广阔,但实际上,在前景广阔的市场中,公司并未明显享受到市场红利。
具体来看,2019年晋拓科技汽车类零部件销量出现一定幅度增长,进入2020年后销量增速大幅放缓,同比增长幅度仅为2.68%。总体来看,晋拓科技产能闲置,同时相关产品销量增长大幅放缓,此时欲通过募投项目明显扩产,或将带来更大的产能闲置问题。其产能增加后带来的折旧、管理费用等费用增长,将会进一步拖累公司业绩。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晋拓科技此次IPO唯一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募投项目,公司给出了一个不错的营收预期。
招股书显示,本项目完全达产后,公司预计每年增加营业收入(不含税)51200万元。可以看到,公司2020年在销售4363.92万件汽车类零部件、1852.73万件工业类零部件后实现7.03亿元的营业收入。而此次募投项目在仅扩产1180万件/年的设计产能后,便预期将实现5.12亿元的营业收入。简单对比来看,募投项目盈利能力“放卫星”遭到了业内普遍质疑。(本报记者 林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