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配送“最后一公里” 无论多晚送完最后一单才下班
来源:文汇报 | 2022-03-29 11:23:09

昨天中午时分,一辆辆大货车载着新鲜的蔬果驶入叮咚买菜位于浦东新区的城市分拣中心,大仓内,约450位员工忙碌地打包、品控;16时,分拣后的货品被装上运输车,一批批驶离大仓,向浦东各个前置仓进发;17时,配送小哥聚拢到前置仓,拎起大袋小袋的生鲜往外走,通常在半个小时内,这些民生必需品就会被送到各个小区门口……

昨天是上海展开新一轮核酸筛查首日,市民在线购买民生商品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全市各大“菜篮子”企业都开足马力保障供应。记者跟随保供车进入封控中的浦东新区,直击“菜篮子”保供应的全过程。

城市大仓:吞吐量达70万件,覆盖浦东大部分区域

14时40分,记者跟随叮咚买菜的一辆保供车进入浦东新区,30分钟后来到金亮路的城市分拣中心,这一大仓主要为浦东市民供应生鲜产品,目前正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

记者在大仓看到,1.5万平方米的果蔬仓已开启全天24小时不间断生产,数百条加工线繁忙运转,员工将前一批商品运送出去之后,又马不停蹄投入到下一批货品的生产与分拣中。金亮蔬果仓负责人陈广告诉记者,目前上岗人数已达到450人,这其中,约一半是大仓自有员工,还有一半则是周边仓的员工以及共享员工。

为了保障供应,企业为这些员工租了附近的酒店,但前天夜间,陈广和他的伙伴们都选择睡在仓库里,简单地打个地铺就对付过去。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更有效率地保供应。陈广预计,封控首日的果蔬吞吐量将是日常的3倍左右,日均可达到70万件。

这70万件生鲜商品中,蔬菜占比约60%,水果占比30%,鸡蛋占比在10%左右。哪些商品最受市民欢迎?陈广说,存放周期较长的土豆、番茄、鸡蛋等商品卖得更好,比如,最近土豆的销量很大,原来每天的供货量只有1万份,现在已飙升到4.6万份。

从进货区到生产加工间,从分拣区到物流发货区,记者在大仓看到,每一个人都极度忙碌。在分拣区,分拣员来回运送几次就已满头大汗,而装载物资的叉车托板则指向不同的前置仓,惠深站、泥城站、临沂站、友谊站……上海第一批封控区域有近百个叮咚买菜的前置仓,这个大仓可覆盖绝大部分前置仓。

前置仓:3点起床干活,必须快一点再快一点

16时许,物流车司机洪磊已开始忙活第二车的配送了。“前天晚上紧急加班,运送完第四趟车,已经是凌晨5点,只睡了两个多小时,上午8点又来报到了。”他对此没有怨言,“市民在另一头等着,能多配送一点是一点。”

配送量的提升肉眼可见。洪磊负责的物流配送车,车长5.2米,日常可装载40摞约500筐的菜品,为祝桥、金杨、云山、源深、金桥5个前置仓送货不在话下,但昨天只装了4个前置仓的货就已经满了。

16时30分,洪磊驾驶的物流车驶离大仓,5分钟后来到第一个前置仓——祝桥站,站长王小林已经等在门口:“已经爆仓了,我们刚把储存区商品搬运到分拣区,保证商品先进先出,把最新鲜的货品配送给市民。”

记者来到时,王小林已连续工作了13小时。昨天清晨5点,浦东新区开始实施全域封控,她怕被困酒店,索性选择睡在车上,凌晨3点多就起床干活了,“我们站一共有35个人,其中有11个分拣员及内勤,22个配送小哥,平时的单量在1500单左右,现在妥妥超过2000单,我们必须快一点,再快一点”。

祝桥站附近的用户订单会抵达并派发给这里的分拣员。在分拣区,数名分拣员正在紧张工作着。分拣员杨传婷已在这里工作两年了,对商品和库位了如指掌,记者看到,她看一眼订单,就能合理规划路线,几十件商品的拣货,能做到“不走回头路”。就在这300多平方米的小小前置仓里,走路如风的她,一天步数可达到5万步。

配送“最后一公里”:无论多晚,送完最后一单才下班

17时许,郑州和其他配送小哥一起,先后抵达祝桥站。前置仓里的交货区已经堆满了待配送的货品,郑州熟稔地找到自己负责的货品。没过多久,整个助动车就被装得“扑扑满”。“这一车一共10单。”他简单数了数,车前车后的袋子,却超过了40袋。

短暂的装货后,郑州出发了。这10单里,有9单是送往同一个小区——朗诗未来树。封控后,路面上没什么人,为了抓紧时间,在等红灯的间隙,他已开始拨打电话提醒用户到楼下提货,电话那头,能听到用户惊喜的感谢声。

17时15分,郑州抵达小区。朗诗未来树门口已拦起警戒线,门前一排桌子上放满了快递,但对于配送员来说,集中送达小门指定点的效率反而较高。郑州又快速拨通了几个用户的电话,说话间,已有不少市民下楼提货,收到货品后又是连声感谢。“谢谢”是这几天他听到最多的话。

“昨晚到现在只睡了两三个小时。”郑州坦言,他是早班配送员,早上6点半开工,按道理晚上7点左右就可收工,“我也记不得今天跑了多少趟,还需要跑多少单,但无论多晚,我一定会送完最后一单再下班。”

从城市大仓的主干,到前置仓的分支,再到“最后一公里”的毛细血管……记者采访到的每一个人,前夜昨晨都只睡了两三个小时,但在这个特殊时期,在线上“菜篮子”被更多市民期待之时,每一位城市保供者都忘却了自身的疲惫,奋力向前,让市民的生活物资“买得到,也拿得到”。(本报记者 徐晶卉)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