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次!迁地保护区的长江江豚“回家”啦
来源:楚天都市报 | 2023-04-26 07:38:45

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湾故道,工作人员抬着江豚绕过闸口,到下游乘船去长江干道放归

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归两只江豚到长江“过渡”一段时间

“1,2,3!走!”25日上午10时39分,久雨终放晴,长江干流洪湖老湾中夹上游水域附近,护送团队下达口令,将载有江豚的抬架缓送入江,2头约5岁的雄性江豚穿着可爱的小马甲(定位跟踪系统),打了个滚儿,跃入长江,回家啦!回到原生地!回到母亲河的怀抱!


(资料图片)

与此同时,在上游石首天鹅洲故道中,约13岁雄性江豚“放放”和5岁雌性江豚“闺闺”,也放归到长江干流石首段蛟子河口汊江水域“过渡”。

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中科院水生所联合开展首次迁地保护江豚试验性放归,这在全国属首次,也为30多年来长江江豚保护树立起新的里程碑。

这4头江豚均来源于天鹅洲保护区,2头约5岁的雄性江豚在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老湾故道已进行了两年野化训练;另2头长江江豚“放放”和“闺闺”这次将迁入长江干流的汊道水域进行野化训练,待它们适应长江干流的水文条件和船舶噪声干扰,并建立低鱼类资源密度环境下的捕食能力后,将会在合适时间释放到长江干流,且会被持续跟踪监测,确保平安。

此次长江江豚放流的位置与长江故道相距很近,但就是这短短的回家路,它们走了30多年。

“这几天,放流点附近,不时监测到干道上有野生江豚到访。”天鹅洲保护区、新螺段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开玩笑地说,也不知道是谁走漏了风声,野生江豚迎接同伴回家了?

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徐春永说,这欢快一跃,正是长江大保护取得系列成效的直接证明,当初因长江生态保护不适合长江江豚生活,设立迁地保护就是为了保种,现在长江生态大环境好了,加上3个迁地保护区的江豚数量基础稳固且稳定增长,再有技术力量护航支撑,才有了放归这一步实质性的跨越。

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梅志刚说,在实施长江江豚野化放归和安全监测后,总结经验,编制《长江江豚野化放归技术规范》,推动长江江豚野化工作科学规范和常态化,促进我国30多年长江江豚保护工作完成最后一环。通过放归长江复壮自然种群,以实现恢复长江江豚种群及保护其栖息地的最终目标。

湖北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力度,不断提升保护管理水平,助力长江江豚保护,让更多长江江豚从迁地保护区回归长江,努力打造“长江大保护”的湖北样板,共同缔造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的中国模式!

特写

放归首日,它们畅游约5公里

24日下午,洪湖长江老湾故道内,中科院水生所和洪湖新螺段保护区工作人员,耗时2个多小时,“有请”两头雄性长江江豚进入网箱。

同时,石首天鹅洲保护区工作人员和中科院水生所科研人员一起,对江豚“放放”与“闺闺”全面体检,确认健康状况适应放归要求后,放入网箱。饲养员丁师傅非常不舍,得知释放江段小鱼资源较丰富,长江江豚不会受饿,也就放下心来。

25日,是4头长江江豚回家的日子。早上7时,洪湖老湾故道,天渐放晴,做完体检确认状态良好后,近8时许,一艘挂着“共抓长江大保护 圆梦江豚回家路”的渡船将两个网箱载至故道下游口的高大铁栅栏旁。每4名工作人员负责用担架抬一头江豚,通过岸边小路越过滚水坝到达下游的机驳船上。

9时许,机驳船缓缓驶向长江干道,来到老湾夹江的中段附近。“一路上,两头江豚比较兴奋,有一头特别激动,动作有点大,闹得水响,水溅四处,我们衣服都湿了。”该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毛峻峰看好它们的适应能力。其间,工作人员给这两头江豚“穿”上了可爱的灰色小马甲——定位跟踪系统。

10时39分,随着一声令下,两头江豚跃入江中,哥俩好似地向前冲!

同时,从天鹅洲迁地保护区基地人工网箱起水,专用运输车送到释放水域长江蛟子河汊江边的洲滩;洲滩设置舒缓水池,两头江豚放松舒缓,恢复游泳等行为能力;用两个专用担架布(每个担架布4人抬),运送至距离舒缓池十米远的长江水域,水到齐腰深时,放下担架布,江豚自行游出进入长江中。

午后,守护者们去追寻穿上小马甲的“小哥俩”了。“下午收到江豚信号,随后用手持天线跟踪,发现2头江豚在一起,距离放归点约5公里。”毛峻峰报喜讯。

解读

四股力量助“微笑天使”回家

长江新螺段保护区放归的江豚

30多年接力守护长江江豚,为何选择此时放归迁地保护的长江江豚?有哪些因素的考量,是否成熟了?极目新闻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环境好 长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长江江豚种群止跌回升

长江江豚是长江生态系统的顶级生物,也是长江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健康状况的指示物种。2022年调查显示,其种群数量约1249头,实现了历史上首次止跌回升。这反映长江生态环境呈现较好恢复,长江大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随着长江大保护和十年禁渔的深入推进,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水清岸绿、鱼跃豚欢的景象日渐频繁。近年来,在过往很少发现江豚分布的水域,如宜昌、武汉、芜湖和南京等城市的滨江水域,逐渐出现稳定的江豚群体。

这,是迁地保护的长江江豚实施放归的坚实基础。

底盘稳 三个迁地保护区有160余头,每年稳定出生约15头

过去30多年,我国首创的鲸类迁地保护实践取得巨大进展,为全球小型鲸类保护创立了典范,极大提升了我国珍稀动物保护的国际影响力。记者了解到,目前在3个迁地保护水域中,约有160多头长江江豚,每年可稳定出生约15头幼豚,为长江江豚的种群保护筑起了牢固生命线。

上世纪90年代,天鹅洲保护区率先开展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工作,目前已形成数量稳定增长的迁地保护群体,向外迁出了江豚49头。目前故道内仍栖息约65头,并建立了长江江豚迁地保护技术体系,是世界小型鲸类迁地保护成功典范。

这,是迁地保护的长江江豚实施放归的坚实后盾。

试训佳 两年野化适应训练,长江江豚状态良好

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归的两头长江江豚,是2021年4月从石首天鹅洲故道移居过来的,在长约10公里的老湾故道生活了2年。

这个故道,自然环境条件与长江干流基本一致,是首批选定的长江江豚野化训练基地。“修了滚水坝和高高的铁栅栏,两岸生态修复,水清岸绿。”该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毛峻峰介绍,夏季丰水期和长江水位相通,冬季枯水位时就断开了,保证故道内水深5米。

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梅志刚介绍,长江江豚能否放归长江干流,主要考虑几个方面:一是克流能力。能否适应长江干流湍急的流速,故道内枯水期时水流平缓,夏季时和长江连通,流速是很快的,则需通过故道上下口巡游时间变化来看长江江豚是否适应,如果巡游时间长,说明它劈斩浪花很费劲,如果巡游时间正常,说明它是一个自然状态,会利用缓流来巡游;二是栖息地的选择利用能力。它喜欢待在哪里、会不会找到鱼类资源丰富的水域,则可通过声呐信号的节律特征来判断,它在扫描食物、发现目标、捕食和吞咽时,所监测到的声呐信号特征是不一样的,如吞咽了,信号会有一个停顿,说明它捕食成功;三是避船能力。故道内引入不同类型的船只,让它们习惯和适应;四是融入野外团队的能力。故道口,不时有一群长江江豚过来觅食,通过声学监测,它们或许隔着铁栅栏见过这些“朋友”。

“2年来,看着它们不断进步,身体健康,综合判断它们能较好适应长江干流的生活!”梅志刚甚是欣慰。

老湾故道共有5头长江江豚,首次选择2头雄性长江江豚放归,为何不选择1雄1雌?梅志刚笑着解释,雌性江豚承载着孕育下一代的重担,非常珍贵,所以首次试验放归选择2头雄性的。

护周全 移动式跟踪回家状态,期待顺利闯过三道关

长江江豚放归长江之后,并不是放任自流了,它们的行踪、活动范围和生存状况基本在守护者的“视线”内。

中科院水生所和保护区的守护者们,有3个得力助手:一是特制的灰色小马甲,上面安置小型无线电发射机,持续发射信号,在释放地点的岸边安装无线电接收基站。长江江豚穿上小马甲后,在水下发射的信号无法接收到,一旦它跃出水面,哪怕一瞬间信号就可以发射出来,通过持续监听无线电信号,可以分析长江江豚的位置和出水呼吸时间间隔,以判断它的健康状况,“一般它们是一次深潜后接着几次浅潜,所以我们接收到的信号是1分钟左右一次,然后紧接着十几秒或几秒接收到几次信号。”梅志刚进一步解释,这个马甲刚穿上会有点不适应,不久就会适应,专门设计可溶解的线材,一段时间后会自动脱落。

二是在释放水域的江面上布置了新型的RPCD江豚实时声影像监测预警平台,该平台能昼夜不停实时传回长江江豚的位置和数量信息,甚至声音和影像,可以辐射方圆0.5公里至1公里的范围。

三是便携式无线电接收机移动搜寻。“和小马甲同理,咱们可以拿在手上,辨明长江江豚所在的方向。”梅志刚说,特别是发生紧急情况时,可第一时间应对。

目前所有监测设备覆盖的范围沿长江干线长达40公里,它有没有可能巡游到武汉?那时如何监测?“有可能啊。”梅志刚笑着说,到时就将基站往下游挪,移动式跟踪它的行踪和生存状态。

一边想护它们周全,一边也有担心。“首先是它们与野外种群的融合能力,其次是在长江干流繁忙的航运中能否安全畅行,三是捕食。”在梅志刚看来,这是长江江豚回家可能会遇到的波折,希望它们很快融入野外种群,非常健康地在野外生存和繁衍。

在长江干流石首江段蛟子河口汊江水域放归的两头江豚,目前水域一头连着沙洲,一头通江的用网隔着,天鹅洲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徐春永说:“待3至5周的适应,它们应该能穿着小马甲游到长江干流中。目前依靠摄像头和AR识别技术助力,可人工24小时守护它们的动静。”

链接

放归地点有讲究

长江江豚的两处放归地点,一个是江汊,一个是江洲旁的夹道,都离长江江豚曾经生活的故道很近。其次水流平缓、鱼类资源丰富,而且此时节没有船舶通行,能给长江江豚很好的缓冲空间。

据了解,这次为实现对江豚更长时间的有效跟踪,中科院水生所专家团队对江豚佩戴的无线电信号发射器(简称无线电背心,就是小马甲)的工作时间/间歇时间进行了调整,以节省电力(延长跟踪期)和减小设备体积(降低对江豚行为影响),所以水上和陆上每天连续监测到江豚的次数会减少,但是持续监测到江豚的时间会大大延长,需要持续较长期的监测才能充分掌握江豚的移动路线、行为模式和栖息水域,获得的数据更具代表性。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陈希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