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 张明柱
杨红亮
吴向荣
在车间做维修工作,满身都是油污;手上有大大小小的疤痕,也是干活干出来的;把机械看作数学一般,寻找准确的答案和解法;面对冷冰冰的机械零件,不分昼夜地工作。
因为热爱,他们守得住寂寞。岁月虽然在他们身上留下痕迹,但却未改变他们的匠人之心。历年的打磨,只让他们越来越坚定在制造业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信心。他们为杭州制造业架起技术桥梁,每当研发出新的工艺工装时,他们的喜悦无法言语。
吴向荣: 在自己的山顶遥望父亲的大山
原生家庭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这在吴向荣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父亲吴玉泉是机械行业的大拿,耳濡目染之下, 吴向荣从小就围着机器打转。“以前寒暑假、节假日的时候,我就在爸爸的公司里‘实习’。拆修排风扇、电动机等等,什么杂活累活都干,渐渐地我也从一个门外汉窥到了这个行业的门道。”日积月累,吴向荣不仅积累下了宝贵的实操经验,更是对机械产生了由衷的兴趣。
2010年,在经过几年学习之后,吴向荣在水轮发电机的设计制造上,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实践能力都有着大幅提升,正式入职父亲创立的杭州富春江水电设备有限公司。虽然背靠着父亲这座大山,吴向荣却丝毫没有“富二代”的架子,一开始他在公司里只是一个普通工人。“那时候我每天都在车间做维修工作,满身都是油污,一段时间下来,我对水轮发电机的结构更是滚瓜烂熟。”
或许是因为工人出身,在协助父亲管理公司之后,吴向荣依旧保持着一份工人的纯粹。每接一项业务,吴向荣都要去对方单位跑好多趟,对每一个螺丝都要仔细认真地检查一遍。“机械就像数学一样,它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和解法。你唯有每一步都做正确了,才能让发电机运转。”从跟随父亲,到现在自己也有一番成就,吴向荣对这个岗位也有了新的思考。如今,在工作之余,吴向荣也十分注重公益事业,利用自己的专长,经常带领技术人员,去敬老院、老年活动场所等地帮助修理电器。
“我的父亲是行业里的一座高山,是我学习的榜样。但我不能够永远在父亲的庇荫下生活。”从仰望父亲这座高山,到如今再抬头看父亲时,吴向荣发现自己与父亲的距离越来越近,这让他欣喜,也让他惶恐。“我离父亲越近,我就越明白我与父亲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在吴向荣看来,子承父业,不是一味地去复刻父辈的道路,而是要在父辈的影响下,走出自己的新途。“父亲创业创出了这样一幅图景。我在守业的基础上,也需要有这样创业的进取精神。”唯有不断坚守不断进取,才能长青永久。这或许便是吴向荣在父亲吴玉泉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知识。
杨红亮: 用岁月的那把焊接“刀”打磨自己
一个人要在社会立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必须要有一技之长。从成为电焊工的第一天起,杨红亮就一直把这句话放在了心头。1987年,杨红亮进入了杭州制氧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了一名电焊工。“刚刚进来时,师父告诉我电焊工这份工作又脏又累,让我好好考虑。”
年轻的杨红亮告诉师父,既然被招进来,就要服从分配,认真工作,方能不负自己的人生。
诚如杨红亮的师父所言,电焊工并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但在杨红亮看来,这份工作,亦是自己对生活的挑战。这些年来,杨红亮在日常工作中刻苦学习,钻研电焊技术。渐渐的,在焊接技术这条路上他创新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从前,杭氧的大型真空槽生产内胆采用不锈钢焊接,“采用焊条电弧焊,整个工作劳动强度很大,周期也很长。”为改变这一现状,杨红亮不断进行测试,最终创新地制定出了一套全新的焊接工艺法,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和周期,并且节约了焊材成本。这一创新,还被市总工会命名为“杨红亮先进操作法”。
从要拥有一技之长立身社会,到如今成为电焊工高级技师,杨红亮对于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新的理解。“在专业上精益求精是作为工人的根本,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更需要的是加强创新意识。”如今的电焊工作从手工更多转向了电子数控,然而对于杨红亮而言,师父对自己的教诲仍言犹在耳。“师父把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他的那份至诚的工匠精神,也坚定了我走这条路的信心。”持之以恒,无怨无悔。杨红亮表示,32年的岁月虽然在他身上留下痕迹,但却未改变他的那颗匠人之心。“这些年的打磨,只让我越来越坚定在电焊工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的信心。”
王建: “知识+技能”让职业生涯之路越走越宽
“我们企业技术工种里还没有高级技师,我认为规模型企业的技术工人队伍中应当有个标杆,我来考证就是想要成为我们企业的标杆。”时间被拉回2011年的高级技师考评现场,王建把内心埋藏许久的想法说了出来。从学校毕业后的二十多年里,王建一直都专于钳工的职业,他不希望自己将来职业生涯的结尾是个平淡的句号,而是一个感叹号。
王建说或许有些人不能随心选择从事的行当,但只要做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发光发热。在工作的前18年里,王建始终在生产一线从事设备维修工作,闲暇时间,通过自学掌握了Autodesk Inventor、SolidWorks 等设计软件,便从设备维修岗位转到设备改造、设计与管理岗位。虽然都是与设备打交道,但在王建看来后者更具挑战性与成就感。在2016年公司开展的“降本增效”活动中,他运用三维设计软件强大的三维仿真能力,通过装配体运动模拟和对装配体的干涉检查等功能,同时对“CG-12装运机”的轮辋结构、链轮系统、转向主轮轴和报废变速箱体等进行了结构改进、工艺优化及修复设计,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了设计错误,优化了设计方案,项目实施后为公司每年节省了近20万元费用。
在王建看来,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技术能手不仅要有体力,更需要脑力,只有依靠“知识+技能”的方式才能使自己职业生涯之路越走越宽。
张明柱:
机械研发,不分昼夜
“都是苦过来的。做钳工的,天天会带着一身机油臭回家。”张明柱笑着说,直到现在,老婆还会埋怨他带回的这股味道。张明柱的手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疤痕。他的左手中指是弯的。他说,已经伸不直了,也是这么多年干活干出来的。
1999年,张明柱当上了金火机床的技术部经理,开始专业从事技术研发工作。忙的时候,为了一个设计,张明柱常常绘图设计到凌晨两三点才休息。他主管设计或参与设计的十几款数控机床中,有7款机床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达到国内领先和国内先进水平。
在他的努力下,机床的机电一体化程度提高,原来1人只能操作1台机床,如今1人可以管上6—8台机床。“以前是别人设计的机床,自己来装配,每天上班就像是‘机械运动’;现在是自己设计自己做,让别人来装配,这是‘脑力劳动’。”张明柱说。
高超的专业技术能力,使张明柱在行业内得心应手。这些年,张明柱拥有3项发明专利、11项新型专利,每年参与国标委国行标的评审,其独创的操作法被杭州市总工会认定并命名为“五轴三联动镗孔先进操作法”。他主导了机床产品关键技术的攻关,提高产品精度的同时有效降低制造成本,积极组织设备的技术革新和创造发明,使更加稳定可靠。
因为热爱,张明柱守得住寂寞,面对冷冰冰的机械零件,不分昼夜地工作。他目前承担着公司技术应用部门的主要工作,为公司与客户之间建立技术桥梁,每当为客户研发出新的工艺工装时,既为公司销售了产品又获得客户的认可,这喜悦无法言语。(商报记者 薛瑾 张宇帆 姚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