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奇迹”成功密码 既有大国叙事也有小家故事
来源:文汇报 | 2021-11-08 11:47:08

一柄小木槌,曾在20年前敲出振奋人心的声音,它就是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主席宣布中国入世时所使用的。如今,它又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激荡出“回响”。

本届进博会期间,商务部主办的“对外开放里程碑 合作共赢新篇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专题展”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展出。一批浸满时光记忆的实物、照片和视频,生动展现“复关”“入世”谈判历程,以及过去2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履行加入WTO承诺、支持多边主义、参与WTO改革的重大事件和历史瞬间。

沪产签字笔见证中国入世时刻

步入展厅,几件重量级展品映入眼帘——主席槌(仿制件)、议定书(复制件),签字笔、笔台和吸墨器(仿制件),以及中国代表团成员使用的笔记本,它们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与世界激荡、碰撞、融合的历史见证。其中,签字笔与上海颇有渊源,是当年上海英雄金笔厂专门为中国入世而打造的,笔身采用中国古老的点螺工艺,配以红木雕花底座,既设计精美又富有民族特色,既古朴典雅又庄重大气。

从会议审议中国入世议题到木槌落定,仅用了几分钟。而这几分钟,却凝聚着中国15年复关、入世谈判的艰苦努力。展览呈现了谈判历程,伴随着时光的跨度,一张张光影从黑白色变成了彩色,预示着光明与希望的来临。一位90后观众在看完这段历史后表示:“我们国家对外开放是有魄力、有决心的。入世后短短20年,国家对外开放取得了重大成就,有必要来详细了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过程和历史。”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必然要求。从2001年到202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倍,世界占比从7.4%增至近30%,2010年后稳居世界第一;经济总量快速攀升,增长8倍,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20年成为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此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从570亿元增至1.1万亿元,增长18倍;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从614亿元增至1.1万亿元,业务范围从初期土建施工,加快向设计、咨询、融资、建设、运营、维护等全产业链延伸,成为世界对外承包工程大国。

为了形象地展示这些“中国速度”,专题展辟出“数字中的开放成就”专区,参观者可通过触摸现场的电脑来“切换”不同的发展轨迹。

大国担当: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不断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举办了小型部长会议,出版了有关世贸组织的丛书,发布了《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白皮书(8种语言)。同时,为世贸组织改革提出“中国方案”,包括4个领域、12个议题。比如,针对“增加WTO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相关性”,提出“完善贸易救济领域的相关规则”“推动新议题的多边讨论”等。

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互学互鉴、合作共赢的行动驰而不息。

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里,碰撞出创新因子;安全、高效、便捷的肯尼亚蒙内铁路,彻底改变了当地民众的出行方式和货物运输方式,它由中国企业建设并参与运营……一个个项目,凸显中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丰硕成果。

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推出全国第一张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经过6次修订缩减,特别管理措施由190项压减到2020年版的30项。2016年,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扩展至全国……一个个举措,体现了中国推动高水平市场准入开放的信念。

新冠肺炎疫情带给世界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让各国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抗疫斗争中,中国与世界各国团结协作、风雨同舟,汇聚起磅礴之力,携手抗疫,生动诠释了患难与共、守望相助的命运共同体精神。

既有“大国”叙事,也有“小家”故事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的开放事业体现了传承、创新和升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开放工作与改革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这里,可以读懂“中国奇迹”的成功密码。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先行一步”,并且试办出口特区。次年,出口特区被更名为经济特区。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1979年仲夏,随着一阵开山炮响,中国第一个外向型工业园区——招商局蛇口工业区从滩涂中奠基起步。这一炮如同春雷炸响神州,成为改革开放的启幕乐章。展览上的珍贵照片记录了当时硝烟腾起的震撼场景。

弹丸之地的蛇口,为何能有举世皆惊的能量?回溯历史,敢闯敢试的劲头贯穿始终。在中央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者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开创多项制度革新,把深圳这一昔日落后的小镇,建设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在这里,可以深刻体悟人民群众的期盼和需要。展览上,一组组今昔对比图,令人无不触动。

坐落于深圳河畔的渔民村,上世纪70年代之前,还是一派水草飘零的景象;改革开放后,村里开建运输车队和船队,发展养殖业,办起加工厂,诞生中国第一个“万元户村”;如今,小渔村蕴藏着大能量,变成了加载高科技设备,实现智能化管理的现代社区。同样,经过30多年发展,上海浦东已从过去以农业为主的区域,变成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

主题展中不仅有气势磅礴、精彩纷呈的“大国叙事”,还有涓涓流淌、直抵人心的“小家故事”。1982年,在自家茅草房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宏昌和家人合影;2018年,拍照的背景换成了大气敞亮的钢混结构楼房,严宏昌也迎来了几代同堂,幸福洋溢在每个人脸上。这些片段,既让参观者联想到身边类似的故事,更强化了对国家的归属和认同之感。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