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职业瓶颈如何破局 专业化和职业化是社工的“生命力”
来源:文汇报 | 2022-03-17 11:01:19

在嵌入式养老院里开导老人、为自闭症孩子提供心理辅导、在社区活动室教居民们折纸……这些默默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人群中,大多是社会工作者,俗称“社工”。记者昨天从市民政局了解到,根据近日公布的《上海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本市社工总数将达20万人,在目前数量上翻一番。

然而在现实中,不少社工却遭遇薪酬待遇低、职业晋升难等问题,甚至还被一些人认为该职业“没门槛”。如何让他们拥有更广阔的施展才能的空间,从而更有职业获得感?

《规划》明确,到2025年,本市将持续优化社工人才结构,形成以职业化、专业化为基础,督导人才、管理人才、教育与研究人才为支撑的结构体系。未来,在儿童福利、养老服务、心理健康、就业援助等领域,他们可成为“专业导师”介入帮忙;在公共卫生安全、生命关怀、人民调解等领域,也有望成为他们的新去处。

专业化和职业化是社工的“生命力”

“社工这活,谁都能干。”不少人或许会有这样的印象。现实生活中,他们也遭遇到“有色眼镜”。对此,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会长范斌认为,要消除这种刻板印象,必须提升社工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这才是他们的“生命力”。

比如在社区,一些居民家门难进,成为居委会干部遭遇的“老大难”。但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社工,能巧用一整套“工具包”,在短时间内“破冰”,从而进得了家门、解决得了问题,“这就是专业性的体现”。

《规划》所列举的多项指标也都指向了专业化和职业化。譬如,每个街道(镇)的养老服务综合体必须配备一名社工、持证儿童福利社工数将达500人等等。

长期以来,社会工作领域仅存在初级和中级2个职业资格序列,这让不少从业者直接看到职业“天花板”,也“劝退”不少年轻人。“十三五”期间,《上海市高级社会工作师评审试行办法》出台,初步构建了涵盖初、中、高3个层级的职业资格序列。

然而,高级社工师究竟有多难获得?范斌介绍,“十三五”时期末,上海社工达10万人,但高级社工师仅10人,可谓“万里挑一”。相较于庞大的需求,高级社工师仍处于稀缺状态。为此,《规划》明确,要优化社工职业水平评价体系,完善高级社工师评审机制,进一步拓展职业发展空间。

探索家庭个人购买服务机制做大社工“蛋糕”

在上海,每年约有1000余名社工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生。但范斌发现,不少学生毕业后优先选择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真正从事社会工作的不多。究其原因,薪酬待遇低是个绕不过的坎。

近年来,为提升社工待遇,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不少鼓励措施。但实践中,仍有一些机制障碍,比如在编制项目预算时,许多服务购买方仍未将人力成本作为核算依据。为此,《规划》明确,编制项目预算时,要将人力成本作为重要的核算依据;此外,每年还要发布社会工作类专业技术人员薪酬指导价等。

此外,当前社会工作服务的购买方仍以政府和公益性机构为主。但随着社会发展,家庭和个人也会产生需求——譬如,面对青少年问题,专业社工不仅能在学习上“搭把手”,还能改善亲子关系、缓和家庭矛盾。专家提出,关键在于让全社会都认可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并购买专业服务。

为此,《规划》提出,要探索个人和家庭购买个性化社会工作服务机制,形成政府购买、社会捐赠、服务收费等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格局,提高社会工作人才薪酬待遇。

与此同时,上海还积极培育以服务社区居民为主要任务的中小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促其规范发展。“这些扎根社区、拥有‘一技之长’的中小服务机构,就是社区的‘稳定器’。”范斌认为,这些机构能提供更专业的服务,由此进一步夯实城市治理之基。(本报记者 王嘉旖)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