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晚11时53分,小象莫莉通过昆明动物园饲养员的引导,走入了为它准备的象舍。莫莉左边的象舍住了一头母象,它先是带着好奇,用长长的鼻子,与这头母象彼此嗅探,可能觉得有些陌生,它慢慢转身,迎接母象探过来的鼻子。
熟悉的味道,唤起莫莉幼时的记忆,它瞬间安静了下来,这是它的母亲莫坡,母女二人的象鼻亲密地摩挲、交错,好像是莫莉在对莫坡说,“妈妈,我回来了。”
小象莫莉回家了
这是一场源于互联网,由众多网友、社会公益组织发起的,集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云南省和河南省野生动物保护等多部门开展的野生动物救助。
多次登上热搜榜的小象莫莉,终于回到了它的“快乐老家”。时间回到4年前。
2018年5月2日,昆明动物园官方发文,为了调整血缘,将从河南沁阳引进一头雄象,作为交换,雌象莫莉前往沁阳。
2021年9月,有网友发文称,5岁的莫莉在动物园内被不足20厘米的铁链拴着,眼神呆滞、行为刻板,它会吹口琴、吃西瓜皮、两只前脚着地倒立。
尽管焦作方多次发布关于莫莉的情况通报,但网友并不买账,“拯救小象莫莉”的话题频繁冲上微博热搜,不少娱乐明星纷纷转发,呼吁拒绝动物表演,救救小象莫莉。
2022年4月28日,河南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徐新杰和郑州市动物园教授级高工刘冰许,接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指示和河南省林业局的委派,共同前往沁阳,为小象莫莉做一份综合评估。
依据中国动物园协会《亚洲象饲养管理技术规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行业标准、《象人工繁育管理规范(报审稿)》、住建部《城市动物园管理规定》等涉及生存环境、体况等137项指标,徐新杰与刘冰许初步得出结论,小象莫莉发育正常,居住和饲养条件满足,在防逃逸措施、消毒检疫等方面有需要改善的地方。
5月15日上午,河南省林业局官网发布消息,经科学评估、综合研判,为回应公众关切,并给亚洲象莫莉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成长条件,“经多方协调,沁阳天鹅湖生态园亚洲象莫莉已于5月15日离开沁阳,被送往昆明动物园。”
2000公里的护送
活泼、可爱、顽皮,这是徐新杰第一次见到莫莉的印象。6岁的亚成体小象,介于幼年和少年期,莫莉白天很少保持静止状态,它用鼻子这嗅嗅、那摸摸,始终保持对世界的好奇。
5月14日,徐新杰再一次来到莫莉身边,提前做运往昆明动物园的准备。护象小队一共15人,4辆车,由沁阳市的警车开道,莫莉所乘坐的货车紧随其后,专家组、饲养员、兽医各就其位,徐新杰需要最后确认运送莫莉笼舍的安全,结不结实、有无异常凸起——长途运输,一定要避免不必要的外伤。
15日上午8时,小象莫莉通过食物引诱进入笼舍,再由吊车吊起,放置在货车上。货车较长,笼舍距车尾还有一段,园方为莫莉准备了胡萝卜20公斤、苹果香蕉各10公斤、两捆50公斤的干草料,另加3桶150斤的饮用水。“莫莉很能吃,但长途中,不能让它吃太多。”徐新杰说,护象小队平均三四个小时休息一次,对莫莉进行喂食,即使这样,33小时的车程,莫莉解决掉了三分之二的食物。
笼舍很宽敞,莫莉可站、卧、靠,沁阳距昆明2000公里,护象小队商讨了东西中三条路线,最后结合天气和道路等综合因素的考虑,决定跨秦岭,走四川,一路抵达昆明。
车速快,白天还好,护象小队将车顶盖暂时拿掉,到了夜晚,进入秦岭,气温只有10摄氏度,象的最低适宜温度不能低于15摄氏度,小队在进入秦岭时,将车顶盖重新盖上,车辆前侧有通风口,足够莫莉正常呼吸。
5月16日深夜,莫莉安全送达象舍后,由云南一大学教授团队作为第三方监测,与河南云南三方一起对莫莉进行体检。
“为了减少莫莉应激反应,除了采血,我们进行了全部的指标检测。”徐新杰说,目前所有的指标,云南教授团队给出了98的高分,扣分项是长途运输过程中难以避免的轻微脱水、眼底泛红等表征。
徐新杰说,5月18日早上再去看莫莉,其眼部泛红的状况消失。“确认小象状态良好,三方签字确认,正式完成交接,只是应昆明动物园的请求,沁阳方的饲养员会多停留一阵,与新饲养员一起,共同帮助小象莫莉完成过渡。”
该不该取消动物表演?
“这就完事了?”
尽管小象莫莉已被运回昆明动物园,但网上对此话题的探讨尚未结束。有网友催促园方尽快上传莫莉的动态视频,也有人为下一个“莫莉”未雨绸缪,“怎样根治这种现象?爆出一例,解决一例?”
以及伴随“拯救小象莫莉”的衍生话题浮上水面:该不该取消动物表演?
有媒体曾这样揭露动物表演背后的真相:“热爱动物的游客,往往不知道这些动物背后的痛苦经历,不知道饲养者长期使用狼牙棒控制大象,老虎常年圈养在笼子里,看似平静的狮子其实被打过麻药……饲养员对它们再好,也不能满足这些野生动物的需求。”
2021年9月,一段关于虎鲸自虐的视频在网间传播,被困于水池的虎鲸,不断用身体撞击玻璃池壁,仿佛不知疼痛。这只名叫Kiska的虎鲸有一个称呼——“世界上最孤独的虎鲸”,它被圈养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海洋公园,已经度过整整42年。
在各地的动物园人们经常能看到,笼子内的野兽无休止地踱步、转圈、摇头晃脑、舔毛……这是动物因无法适应某种环境而出现的无意义、高频率的重复动作,被称为动物刻板行为。
它们或许终生远离深邃无垠的海洋、广阔苍茫的草原、茂密繁盛的森林,被动融入人类的生活,满足人类对于动物样貌和习性的窥探。
根据资料,中国最早的公共动物园是1907年农事试验场附设的动物园,名为“万牲园”。农事试验场的初衷,是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开通风气,振兴农业”,以普及动植物为目的,自开业以来,人气极旺。
100多年后的今天,大家见惯了各种动物,很多网友直言,“我们不想再观看动物表演”。
民间马戏艺人的困惑
河南新野猴戏兴于汉朝,盛行于南北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这种俗称“耍猴”的把戏也是动物表演的一种。
2009年5月,新野猴戏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50多岁的张守刚(化名)是新野猴戏的民间艺人之一,与同乡很多人一样,他从父亲手中接下了猴戏的手艺,从业已超30年,他自年轻时就带着猴子全国奔波。
现在,张守刚家一共有5只猴子,其中一只年龄最大的已经32岁了,早已不能表演,“野外的猴子,大概只能活15年,”他说,“我养得好,现在还没从我手里送走一只。家养的猴子,不能随意放生,它们在野外没有生存能力。”
新野的民间艺人将猴戏作为传承,这是他们生存的手段,不少人与张守刚一样,视猴为亲人,一日三顿营养餐,吃的还是家里的头碗饭。
因为新野猴戏是传承千年的技艺,民间艺人有独特的训练技巧。张守刚说,他从不虐猴,引导猴子做表演学新动作,需要的是耐心。可传承2000多年的技艺却濒临失传,张守刚的孩子在外上学,完全没有接下猴戏的意愿。新野另一位年轻人张震(化名)也说,自己最多帮父亲对接猴戏的档期。
安徽人余兴利(化名)与动物打交道十几年,其中有过五六年的驯兽经历,驯养过老虎、狮子、熊等大型猛兽。
初入行,正是大马戏发展如火如荼的时候,大众娱乐方式并不具备当下的多样性,市场需求很大。之后,国家对野生动物的管控越来越严格,“特别是对老虎作出不经营、不运输的指令,再加上很多小孩惧怕猛兽,大家对动物保护观念的提升,动物表演越来越少了。”余兴利说。
尽管市场还有部分对于动物表演的需求,但疫情防控,动物不“营业”,驯兽师们没有收入,这让从业人骑虎难下。余兴利家中还养了两头狮子,每只每天要吃10斤肉,一个月固定支出就要5000元。
疫情似乎加剧了行业发展拐点的到来,余兴利不是没有想过,如果取消动物表演,这些动物怎么办?
“大型猛兽,也不可能放生。”余兴利说,“让动物园接管是合适的选择吗?我们这些从业者又该怎么办?”
小象莫莉背后的意义
作为推进小象莫莉事件的全国性公益公募基金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绿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周晋峰说,他十分赞同河南省林业局等相关部门在小象莫莉事件上作出的重要决定,以及迅速付诸的行动。
尽管充满了困难,周晋峰表示,小象莫莉事件的推动,是我国各部门、各主体对于践行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毕竟很多人都不能真正理解生态文明的真正内涵。”
“我们常说绿水青山,其中包含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可没有野生动物的山和水,构不成绿水青山,野生动物是绿水青山的一部分,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晋峰说。
根据一份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期刊的研究,一旦非洲的大象灭绝,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将增加7%,加剧地球气候危机。而且,非洲象群生活在非洲大地上,是重要的播种者。“一项研究发现,一些大象在觅食中会清除较小植被,随着时间推移,导致原本较少但较大的阔叶树生长。”周晋峰解释,“这些树木的寿命更长,并且比针叶树更能固碳。”
在周晋峰看来,野生动物的归属必然是大自然,所以他明确提出观点,“坚决反对新开设动物园、海洋馆及野生动物乐园。”
“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对土地的过分占有已经挤占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周晋峰解释,“野生动物和我们一样,都需要栖息地。”
在周晋峰看来,现存的动物园和海洋馆可以作为承载历史的载体,再去商讨未来的运行模式。古代的斗兽场逐渐消失,都在证明一件事,“文明需要进步,文明需要扬弃。”
他对当下两种利用动物牟利的形式并不支持,一是在购物中心做室内动物园,二是开放饲养异宠生意,因为这是对于动物新一轮的伤害。
“社会发展到现在,我们有充分的科普形式让大家了解动物。”周晋峰认为,我国对于动物保护的政策会愈发严格和完善,对于工业文明运转逻辑下的动物产业,必然会进行调整,“我支持行业的从业人员转型,也愿意一起寻找转型之路,因为我们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全民一起,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顶端新闻·河南商报首席记者张逸菲/文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