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能成为中国国民饮料吗?需要三个方面的因素
来源:每日商报 | 2022-05-12 10:15:40

近日,李宁被曝正在申请“宁咖啡 NING COFFEE”商标,根据2021年财报,李宁包括特许经销商在内,共计7137家门店。李宁并不是第一家跨界咖啡的品牌,此前,中国邮政、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万达、同仁堂等企业均已涉猎咖啡生意。

各大巨头跑步入市进入咖啡赛道,显然对这个市场有着乐观的估计。据相关机构测算,中国咖啡行业市场规模预计将保持27.2%增长率,远高于全球2%的平均增速。2025年中国咖啡行业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万亿元,总体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一些媒体称“咖啡赛道的高速公路已铺好”。

中国咖啡市场真的如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吗?

中国的整体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期,咖啡市场的规模无疑也会越来越大,同时,作为一种成瘾性的商品,它必然会占据巨大的市场份额。但是它会有想象中的市场潜力吗?

假如我们回顾一下全球咖啡市场的历史,可能会有更清晰的答案。咖啡原产非洲东北部,当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咖啡主要出口港口摩卡港的生意后,咖啡才开始变成了全球性的商品。

咖啡要成为一个国家的国民饮料,需要三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是资本,咖啡在欧美的最初的流行,离不开英国东印度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这些大鳄的推波助澜。这点,国内入局的也同样是一些顶级公司和资本大鳄。

第二是消费需求。对咖啡的需求来自两方面。咖啡是欧洲进入工业时代起变成国民饮料的,它并不代表悠闲,而代表劳动,它实质是工业化生产的清醒剂和闹钟。也就是说,工作节奏越快,就越需要咖啡。其次是社交需求,商业越发达,越需要咖啡。这两点,当下的中国也有同样的需求。

然而咖啡成为国民饮料还有最后一点,那就是文化。

英美法等国,都有深厚的咖啡馆文化,在他们的历史和文化中,咖啡馆担负着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作用,比如著名的劳埃德保险公司曾经就是一家咖啡馆,乔纳森和盖拉威两个咖啡馆,还作为英格兰的主要证券交易所长达75年,法国也有一大批咖啡馆和艺术家、作家紧密相连。

最为有趣的是,当英国东印度公司和荷兰东印度的竞争落于下风时,英国国民饮料从咖啡转向红茶,至今英国占主导的还是下午茶文化,今天英国仍然是全球茶叶最大的进口国,而咖啡的人均饮用量却排在欧洲倒数。而在美国,由于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发生,他们和宗主国英国分道扬镳,占主流的是咖啡文化。可见文化的作用是多么强大。

在中国,茶文化如果从陆羽的《茶经》算起,就有一千多年,而咖啡进入中国不过一百多年,真正开始流行也不过二三十年。茶文化始终是中国的主流文化,茶占据日常提神饮料的主导地位,社交中真正受欢迎的也还是茶。因此,即便是年轻一代变得更加喜欢咖啡,它仍然是茶饮料的补充,

我们在喝茶或者喝咖啡的时候,其实更多在意的是里面的文化,而不是简单地解渴和提神。我们可能会在资本的引导下流行一段时间的“咖啡热”,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是无法写入我们民族的基因里的。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当然能接受咖啡,但中国的茶文化才是真正永恒的主角,茶才是老少皆宜的国民饮料。因此不能简单把欧美市场的容量照搬到中国,笔者以为,按照眼下的发展,咖啡市场很快会进入饱和,而所谓的每年27.2%增长率也会迎来市场拐点。(岑嵘本报评论员)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