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企业造车挑战不小 汽车玻璃偏向“成长”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 2021-05-28 15:12:07

造车新势力未来复制特斯拉这种盈利路径,我认为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毕竟从新能源汽车的行业发展来看,目前还处在一个起步的阶段,造车新势力的进入,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的转变带来的新投资机会。

在汽车板块,既有新能源整车、零配件龙头的长牛股,也有传统车企的低迷,这两种情形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汽车板块的行情分化。事实上,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未稳,上下游产业链还是群雄并起的状态。同时,传统车企也在向新能源汽车进军。整个汽车行业的未来王者究竟是谁,还远未到揭开的时候。

《红周刊》记者本周专访了招商证券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汪刘胜,在他看来,“新能源汽车行业虽然目前来看增速很快,但渗透率还在一个发展的起步阶段,行业的未来前景是非常明朗的。尤其是在‘碳中和’这样的背景下,这个行业更值得关注。”他指出,造车新势力可能会复制特斯拉那样的盈利路径,电池、汽车玻璃等龙头厂商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等。

传统车企估值看“电动化”进程

“重资产”是拦路虎

《红周刊》:传统汽车龙头——上汽集团,失去行业市值第一名的位置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当前,传统汽车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汪刘胜:从大的行业背景来看,传统汽车当前主要面临着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传统汽车近些年来遇到了行业发展的瓶颈,整个行业已经从高速发展阶段进入成熟期阶段,行业表现为不增长或者个位数的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压力在加大。

第二个方面,从销量的结构来看,传统汽车面临着新能源汽车的渗透,所以传统汽车的市场占比在下降。另外,因为今年还叠加了碳中和的大背景,很多国家已经把禁售燃油车的时间提上日程,国内也是明确地提出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的占比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回过头去看,新能源汽车行业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包括电池的性价比、电池的能量密度等等,都得到了充分的改善,这也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所以对于传统汽车,在这种行业背景下是不得不开启转型。

《红周刊》: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转型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汪刘胜:从优势上来讲,传统的汽车企业在销售渠道、品牌、用户以及产业链等方面都具有相对的优势。但传统车企存在的缺点也很明显,因为传统汽车的重心、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发动机、变速箱,这是一个很重的资产。所以对于传统车企,如何去匹配现在的已有资源,从而进一步向新能源汽车去过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红周刊》:有观点认为,当年苹果替代诺基亚,现在造车新势力替代传统燃油车企。您赞同这个观点吗?传统燃油车的投资价值越来越低了?

汪刘胜:我认为这种对比有一定的依据,但是汽车行业跟手机产业还是存在很大差别的。手机是消费的属性,而汽车不仅仅是消费的属性,它在整个社会安全领域也是承担了很大的责任,所以新能源汽车的推进会相对谨慎。

对传统燃油车的未来投资价值,我们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第一个从电动汽车的角度去看。电动汽车在最开始发展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能源的问题,特别是国内能源安全的问题,即使我们把现在的所有的燃油汽车,2亿的保有量全部换成电能之后,也仅仅是占到国家电网大概5%左右的用量水平。但是越往后发展,传统汽车向电动汽车不断转向,影响最大的是产业链的重构,包括成本、出行架构,这是电动化对产业影响的很明显的地方。

另外,现在新能源汽车在不断向智能化切入。智能化发展的初衷是为了更智能、更安全、更舒适的驾驶,给用户更好的驾驶体验,但是发展到现在,我们重新去审视,其实影响最大的是商业模式。因为传统汽车是靠卖产品以及售后的配套服务来获取利润,发展到智能驾驶之后,造车的环境相对可能会更扁平化。电池、电机、电控做到最后一定是一个无差异化的竞争,性价比会更加重要。从商业模式来看,以前从卖产品赚钱的方式向用户使用的全生命周期转化,包括不同的应用场景,包括互联网的应用等等,从中攫取利润,所以它的盈利模式跟之前相比确实是不一样的。

但传统燃油车做智能化是存在缺陷的,比如电子、电机、架构方面的东西已经不适合现代的智能汽车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传统燃油车也必然要面临转型,否则,它们的未来价值显然需要打折扣。

造车新势力可能像特斯拉那样盈利

电池头部公司具有长期投资价值

《红周刊》:我们看到,特斯拉已经是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头部公司。那么,它为何热衷“降价策略”?自主新能源汽车目前有哪些相对优势?

汪刘胜:特斯拉之所以不断降价,一部分原因是出于最终商业模式的考量。因为最终智能汽车的发展阶段是L4、L5。在无人驾驶的时候,整个大数据就会非常重要,所以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特斯拉会采取持续的降价策略,以抢占更多的c端市场,更为未来的无人驾驶时代的快速变现创造条件。相对而言,自主车企在这方面的布局相对欠缺。

在自主新能源汽车领域,大“三电”——电子、电机、电控,国内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另外,从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新能源汽车并不会像电子产品可以做到一家独大,汽车相对更偏于个性化与多样化,所以行业的竞争业态会是多种多样的,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类的多样性,恰恰也是他们竞争优势的体现。

《红周刊》:新能源造车新势力,比如小鹏、蔚来、理想等,多处在亏损状态。我们应如何判断它们的未来价值?

汪刘胜:对于造车新势力的价值判断,我们需要以特斯拉为重点参照。特斯拉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才实现现金流转正。另外,在向智能化转变中,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商业模式也在形成新的认知,这也是它们未来价值的重要体现。

我认为,造车新势力未来成功复制特斯拉盈利路径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毕竟从新能源汽车的行业发展来看,目前还处在一个起步的阶段,造车新势力的进入,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的转变带来的新投资机会。

《红周刊》:新能源造车新势力与传统燃油车相比,竞争优势主要有哪些?谁有望胜出?

汪刘胜:从市场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本身就处在一个高速成长的轨道上,它们并没有传统汽车面临的一些发展困境,我认为这是它们最大的优势。另外,它们对新技术的应用更加开放,更贴近互联网的思维。再者,无论从供应链、产品的开发角度来看,造车新势力都是比较灵活的。我参观了今年的上海车展,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造车新势力包括新的车企推出来的新能源汽车,无论在外观、车载娱乐等方面的配置以及人性化角度来看,确确实实具有明显的超前性。

随着各种造车新势力的入局,我认为新能源汽车未来的产业格局还是会发生很多变化的。从目前来看,究竟哪类企业能够做得更好,还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结论。

《红周刊》:有投资人认为,现阶段要从动力电池、锂电上游材料等领域寻找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确定性机会,您怎么看?

汪刘胜:新能源汽车行业虽然目前来看增速很快,但渗透率的角度来看,它还是在一个发展的起步阶段,行业的未来前景是非常明朗的,尤其是在碳中和这样的背景下,这个行业更值得关注。另外,从技术的角度来讲,无论是磷酸铁锂还是固态电池发展方向,锂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对动力电池相关头部公司未来长期的投资价值还是持有乐观判断的。

科技企业造车挑战不小

汽车玻璃偏向“成长”

《红周刊》:目前有新能源汽车投资热,科技、互联网公司如华为、小米、百度等纷纷宣布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他们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汪刘胜:新能源汽车前十年左右的发展是奠定行业基础的阶段,从今年开始是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时代。科技、互联网企业纷纷跨界布局电动车领域,它们更多的是看到了商业模式的变化,即传统的零售业向互联网企业的转变,我认为,这是一个行业百年巨变带来的重大投资机遇。

与此同时,挑战也会很多。因为汽车作为交通工具,与一般的消费电子相比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对于汽车来讲,首先是需要保证车辆使用的安全性,对于包括各种严酷的测试实验,这些互联网企业可能更多还处在一个摸索的过程当中。另外,汽车制造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讲究规模经济,在制造这一领域,还需要他们对工厂有相应的管理能力。而未来产业链的整合对他们而言也会是一个全新的事物。

《红周刊》:比较来看,华为走在了“造车”的最前列,您是如何看的?

汪刘胜:华为的定位是要做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零部件供应商。首先,我个人对华为投资汽车产业是持有乐

观预期的,因为华为已经用他过往业绩证明了在手机、通讯行业里巨无霸的地位。另外,华为在底层硬件技术、软件技术方面也具有非常强劲的实力,所以,华为进入汽车领域,我认为成功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红周刊》:在汽车零部件领域,有像福耀玻璃这样拿到市场绝对份额的公司,还有哪些产品有类似地位?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具备了哪些优势?

汪刘胜:我国汽车零部件主要以结构零部件、底盘等产品为主,经过20年左右的发展,我国在结构零部件、底盘等领域已经相对成熟,尤其汽车玻璃、内外饰、车灯等。

从我国汽车零部件的优势来看,首先体现在行业优势,我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受益于此,很多汽车零部件领域都具备了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从成本上来讲,在国际市场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未来零部件的出口也会非常庞大。其次,快速的响应能力,尤其对造车新势力等这类新进入的公司而言。第三就是稳定、有序的供货能力。

《红周刊》:您怎么看汽车玻璃头部公司的未来机会?

汪刘胜:从汽车玻璃的单车价值量角度来看,以前的一套汽车玻璃——前挡、后挡加上侧窗和三角窗只要700元,现在的汽车在向大天幕拓展,视野更加开阔,外形更加时尚,同时叠加很多其他的功能,比如隔热、隔紫外线、分级调光等,年轻的消费者更加喜欢,汽车玻璃单车的价值量会从700元向5000~7000元升级。这样来看,汽车玻璃也带有很强的消费属性,所以我们认为汽车玻璃头部公司未来会更偏向成长。

《红周刊》:我国在一些汽车关键核心部件、技术上还依赖国外,未来是否有望不断突围?

汪刘胜: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我们现在的汽车零部件头部公司都是从无到有,慢慢发展到现在的。虽然以前像发动机、变速箱等很多零部件还依赖于海外,但是现在零部件中的核心部件已经出现了重要改变,比如从产业链的结构来看,传统的汽车零部件,包括发动机、变速箱等占比在下降,而像电子、电机、电工等电子类产品在上升。尤其在车载电子领域,国内很多企业也开始在进行突围,我认为这些领域的投资机会还是存在的。

《红周刊》:未来,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有望诞生哪些新的投资机会?

汪刘胜:在未来新的投资领域中,我认为围绕智能网联和人机交互的相关的零部件公司会存在很多机会。比如智能座舱、电子等方面,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智能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它的成本结构上会有很大的差别,比如未来的汽车电子,在整个汽车里面的成本占比将会达到40%,现在只有10%左右的水平。另外,包括汽车的软件领域,也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空间。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