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的慢性的隐蔽的新型职业伤害 法律管得了吗?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 2021-06-04 09:58:07

失眠、焦虑、腰椎病、颈椎病、内分泌疾病……互联网等新职业、新业态加班现象严重,给众多从业者带来难以界定的新型职业伤害。这些长期的、慢性的、隐蔽的伤害如何纳入法律法规?新业态下如何创造更良好的工作环境?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不加班不成活”不容小觑

“90后”张瑞(化名)曾在某互联网头部公司担任内容审核员,尽管薪水可观,还是选择在去年离职。

“太累了。早上8点多出门,晚上10点多到家,一整天的工作都是盯着电脑屏幕,干眼症、颈椎病、腰椎痛、腱鞘炎都找上了门。”张瑞说,遇到加班多的时候,整个生物钟都乱套了,即使下班回家也睡不着,失眠久了还会陷入抑郁状态。

在互联网等行业,像张瑞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近年,随着互联网行业不断发展,各种新业态、新职业不断涌现,新的职业和劳动方式带来的新型职业伤害日益受到关注。多位受访者谈到,互联网等行业从业人员长期从事高强度工作,不仅颈椎病、视力下降、内分泌疾病等新型职业病很普遍,失眠、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也日益增多。给劳动者带来的困扰往往是长期的、慢性的、隐蔽的。

法律管得了“996”吗

一面是新型职业伤害日益凸显,一面是相关伤害及相应保障尚未纳入现有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实际上针对的仍然是传统制造业范畴的健康风险问题。”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戴俊明表示,如今职业病侵犯的人群和行业,已不再仅仅是过去普遍认为的工业人群和工业产业,而是向科技行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蔓延。

据了解,我国《职业病分类和目录》罗列了10类132种职业病,包括尘肺、职业性化学中毒、职业性肿瘤等,同样是以传统制造业的职业健康风险为主,当下互联网等行业出现的新型职业伤害相关疾病并未被列入其中。

在法规、制度不够完善的同时,互联网企业过度追求绩效无疑是新型职业伤害丛生的重要原因。一位互联网从业者说,大厂习惯把项目时间压缩得非常紧,很多国外乙方会因此拒绝合作,但大厂内部员工没有选择权。与国外互联网公司以半年甚至一年为周期考核不同,国内互联网企业会将考核周期缩短至一两个月,员工的考核完成率在50%~80%,工作量超出日常工作可承受的范围。

此外,互联网企业的监视、监管手段也成为新型职业伤害的推手,容易给人带来过去无法想象的心理压力和焦虑。

如何给“996”划出红线

全国政协委员李国华表示,从2019年到2021年,我国“996”问题处于企业失控、监管失序、工会失灵的状态,鲜少见到“996”企业得到处罚,劳动监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劳动者维权困难。

从现有《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看,企业违法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的,仅会被“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按受侵害的劳动者每人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受访专家认为,相对于目前的经济发展与物价水平,该处罚力度明显过低,难以对超时加班起到预防威慑作用。

山西大学法学院教授、山西省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彭云业建议,应及时修订职业病防治法等劳动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将新出现的职业伤害及相关保障纳入其中。同时,相关劳动法规中关于劳动部门履责的规定应当进一步明确,尤其是对不作为的责任人要加大问责力度。此外,企业工会也应成为员工维权的重要保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