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3岁前无法进入幼儿园,你会选择自己带、找老人帮忙,还是请保姆?这是许多年轻父母面对的选择题。
现实情况是夫妻俩忙于工作没空带娃,老人精力不够,请保姆又不放心,托育机构成为不少家庭的最优选择。
但调查显示,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仅为5.5%左右,为何选择托育的家庭不多?除了费用,还有哪些原因所致?家长们最需要什么样的托育?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进行了多方采访调查。
孩子3岁前如何看护、科学育儿难倒家长
女性在产后半年回归职场已经成为许多宝妈的选择;老人年事已高,很多人无力带娃,而部分老年人思想观念改变,希望安享晚年,不愿帮助年轻人带孩子;频频爆出的家政人员虐待孩子、老人的新闻,更是让家长们提心吊胆,不敢轻易选择请人带娃。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调研了约100位0~3岁孩子的家长,关于孩子3岁前遇到的最大问题,近八成的家长选择了看护难和科学育儿问题。
托育机构的出现解决了许多家庭面临的困境。
郑州一家托育机构的负责人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我们的招生对象是6个月~3岁的孩子,根据孩子年龄大小设置了不同规模的班级。课程设置包括亲子类、艺术类、运动类等,同时也会定期解决家长遇到的育儿难题。”
此类托育机构也受到了家长们的欢迎。
30岁的刘女士,丈夫在外地工作,孩子刚刚两岁。在经历了自己带娃、老人带娃两个阶段后,她果断地选择了托育机构。
“老人身体不好,精力跟不上。我们宁愿多花点钱送娃去托育,也不想让老人太辛苦。”刘女士说。
托育机构拥有的专业老师和课程设置也成了家长们的“心头好”。
“之前老人带孩子就是每天去楼下遛弯、晒太阳。孩子进了托育中心后,有完整的课程体系和专业的老师,孩子的语言能力、性格和生活习惯养成都有了质的飞跃。”32岁的宝妈娜娜说。
孩子过了三岁就要上幼儿园了,托育机构可以让孩子提前适应集体环境,培养规律的进食、如厕、睡眠等习惯,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因此,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希望把孩子送进托育机构。
托育机构价格高、数量少,普通家庭“爱不起”
一边是家庭对托育机构的强烈需求,一边是我国托育供给严重不足的现状。
今年7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司长杨文庄介绍,我国有0~3岁的婴幼儿4200万左右,其中1/3有比较强烈的托育服务需求。但调查数据显示,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仅为5.5%左右,供给和需求缺口还比较大。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把托育服务作为重点来发展,到“十四五”期末,使每千人的托位数从目前的1.8提高到4.5。
据媒体报道,截至今年6月30日,在国家卫健委全国托育机构备案系统里,已有4000多家机构通过了备案,目前还有1万多家在积极申请。
尽管如此,许多家庭还是面临着没有托育机构可供选择的尴尬局面。
多名受访家长表示:托育机构数量太少、水平参差不齐、资质不全、价格过高等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采访了郑州的多家托育机构,发现托费水平为3000元/月~8000元/月。
而在约100份问卷中,关于每月在托育机构的花费,有49.5%的家长表示可以接受每月1000元以下,45.6%的家长表示可接受每月3000元以下,仅有4.8%的家长表示可以接受每月5000元以下。
郑州一位二孩妈妈算了一笔账:大宝上一年托育班和三年幼儿园的花费是13万元左右,两个孩子的花费就是26万左右。“俩娃四年干没了一辆车,真是不敢算啊!”这位妈妈感叹。
孩子没人带的难题也直接影响了许多家庭的生育决策,多位受访宝妈表示,大宝没人带,因此不愿再生二孩、三孩。
建议让托育机构专业化、普惠性鼓励民办机构发展
针对当下托育机构现状,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闫慈认为:“从社会背景来看,这是受到我国的人口结构、生育政策等方面的影响。特别是2016年,我国生育政策实现了由‘单独二孩’政策到‘全面二孩’政策的转变,以及2021年开始全面开放三孩的政策,促使0~3岁婴幼儿数量实现了短期内的增长,他们对托育服务有着强烈且急迫的需求。”
因此,短期内激增的托育服务需求与现有托育机构行业准入门槛低、服务水平不规范、师资力量欠缺、基础设施落后、服务观念不佳等情况形成强烈对比,难以满足年轻父母对托育服务的要求。
那么,什么样的托育机构才能够满足社会和家庭的双重需求呢?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普惠性、专业性、安全性成了家长们共同的需求。
而对于托育机构未来的发展走向,闫慈给出了这些建议:“未来要进一步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顾服务机构。一是对社会上现有的托育机构进行行业准入的规范和监管,以保障托育机构的质量以及标准化水平。二是要发展政府主导型的托育机构,以政府购买或者民办公助的形式逐步将托育机构规模扩大,在价格上逐步实现普惠性。三是要吸引社会力量,鼓励民办幼儿托育机构的发展。”(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杨益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