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持续推进“千园工程”,在新建公园120座的同时,创新探索海派公园城市的新范式……当整个城市的绿意逐渐由浅入深,人们对能在家门口邂逅的公园,又有哪些期待?“高线公园”或许会是一个答案。
在小红书、大众点评、抖音上,上海版高线公园的出镜率和浏览量都相当可观。多维立体高颜值的普陀百禧公园、仙气十足的宝山星空高线公园……高线公园,是城市空中的线性公园,通常基于被弃用的铁路、轻轨、高架桥等改造而成,也是经由城市更新而被人熟悉并风靡的公园新形态,它们在城市的“第二地面”上演绎着更高质量、更好品质的美景。这一切皆在表明,单一的景观功能已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复合型公共空间,正在一场场城市更新中借绿新生。
如果说高线公园可以成为城市IP的最佳呈现,那么,从视觉开放到功能开放,再到全民共享的舒适营造……当有趣的设计注入身边的日常景致,曾经的历史包袱意外成为重塑城区魅力的点睛之笔,这让人们对城市空间再造的各种可能性充满想象
城市更新,有温度的“新旧并存”
从铁路、市场,再到口袋公园,位于普陀区曹杨新村的百禧公园,为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市民带来意外的惊喜,其化腐朽为神奇的创意,更让人们切身感受到“城市更新”的巨大魅力。这座2021年秋天投入使用的公园,总长约1000米,前身是货运铁路线,后来变身为曹杨铁路农贸市场和综合市场,在2019年正式关停之前,曾被称为上海“最长的菜市场”。经过一年多的建设,2021年9月,这里变身为上海首座高线公园。整个公园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是高线步道,中层(地面)为篮球场、休闲驿站等服务场所,负一层可用作展厅,它已成为涵盖历史记忆、市民花园、居民服务体验区、全龄综合活动区、城市艺廊、城市T台等六大功能的便民空间。
百禧公园的打造,采用集约共享、合理布局、有机串联等系统思维、整合方法来增空间、补要素,三层设计充分考虑了不同年龄段居民的公共空间需求,还具备展览展示功能,让原本狭长的空间获得立体新生。
作为一位资深建筑设计师,刘宇扬设计的作品很多,但百禧公园却是他所有作品中的一个“另类”,另类到在国内没有项目可以类比——独特的前生今世、独特的结构设计、独特的设计语言,让这个作品在面世之后,立刻成为城市更新的代表作。他这样描述自己当初的设计心路:“有别于‘一江一河’的独特场景,百禧公园所处的环境恰恰是一个如此有烟火气,又如此容易被忽略的典型社区场地中的非典型剩余空间。如何能够在这些剩余空间中找到新的潜力与能量,是我们下阶段工作与研究的重要启示。”
百禧公园的成功改造,不仅让一处老旧空间获得新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城市实现人文复苏的体现之一。当我们的家园从追求经济增速的“快改造”,转向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慢更新”,上海更多的老建筑、街区与公共空间,开始得到温柔而有智慧的对待。
与被居民区包围的百禧公园不同,上海另一座网红高线公园——星空高线公园位于宝山交运智慧湾,地处蕰藻浜南岸,其前身是始建于上世纪的上海市装卸储运总公司码头。前些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老码头闲置、老仓库关闭,但7个高达15米的巨大龙门塔吊被保留下来。这些充满年代感的工业遗存,在述说昔日辉煌的同时,它的落寞与沉寂,也让人深深扼腕叹息。
好在随着“南北转型”的步伐加速,宝山区开始探索一条产城共融、共生之路。作为重点转型区域,近几年蕰藻浜沿岸一个个老仓库、老码头、老堆场陆续转型变身为科创园区,与之相接的沿岸空间则接续更新,并以点及面“串珠成链”,湾区两岸正成为城市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集聚,集园区、校区、社区、展区、商业区、运动休闲区等多元融合的24小时活力区和城市发展新空间,7座龙门塔吊也迎来了新的生机。
在星空高线公园的规划设计中,设计师的看法是:现场7座巨大龙门塔吊分布位置恰好与北斗七星形状一致,可以为游人提供驻足观赏河岸风光的新景观,经改造后将构成星空高线公园的主体。大提琴观景台、古琴湖、3D打印折叠桥、音乐喷泉广场等景观错落融于其中,挑空高架廊桥将塔吊及各景点巧妙连接。观景台地面由水荧石铺就,月色下更显迷人,会发出星星点点的光芒——这便是“星空”之名的由来吧。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变身为高线公园之前,百禧、星空等网红打卡点所在的区域并无整体的规则,或是许多狭长连续的带状空间,或是点状分布,缺乏修缮使得它们不能继续提供更好的服务,也很容易藏污纳垢。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仅依靠简单翻新,而是反映着一种有温度的新旧并存,蕴含着轻与重的和谐——外表是公园,给人舒缓而放松;内里则是历久弥坚的城市印记,在现代化设计语言的解构中,凸显文脉的意义。
更新改造,保持原有城市肌里
当人们提起高线公园时,首先会默认它指的是纽约曼哈顿高线公园。
工业时代的纽约“高线铁路”曾经是曼哈顿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神话”。在规划中,设计师创造性地将铁道抬高,远离地面,直通工厂、仓库与港口,成为当年曼哈顿西区最活跃的交通动脉。去工业化后,“高线”仍然是一个神话。这条近10米高的轨道天桥变成了空中花园:灵动的线性景观,轻盈的花草点缀,为正在奔忙中、只剩车鸣喧嚣的城市,多添了一曲舒缓而从容的交响。
专家指出,随着存量发展时代的来临,未来我国城市将面临更多工业遗产更新的挑战,保护与活化利用,仍然是解决这一挑战的主要手段。从最初废弃的高线铁路到如今充满活力的公园,高线作为工业遗产的更新与区域发展之间的互哺双赢,带给我们诸多启示。
专家表示,对待工业遗产保护更新项目,不应将其“内视”为独立的片区开展,而应尽力“外视”,实现更新后的工业遗产片区融入城市的整体发展。这意味着,高线公园的更新改造并非只关注高线本身,还要在区域内制定一系列控制措施,如周边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区域范围内的区划调整、周边建筑的建设控制、土地权转让激励政策等,从而为高线公园的更新尝试,提前创造出一个优良的区域环境。因此,在项目开展之初就应站在宏观视角,统筹考虑工业遗产保护更新与城市区域发展的联动。
重塑工业符号要素,保护城市原有肌理。工业建筑布局通常较为分散,室外空间相对过大,有利于建筑空间的重新整合,重塑工业符号要素。这些符号如废旧的工业构筑物、铁路、水塔、槽罐、高炉等,都能成为城市独特的风景线。将之重新利用开发,可以加强城市工业历史的可识别性。在保持原有城市肌理的基础上,为原有的工业遗产改造提供多种可能,增强城市居民在工业遗产更新后的归属感,有利于情感记忆的保留。
此外,公众参与实现多方共治,鼓励周边社区参与其中,以及通过创意竞赛等活动,来吸引公众对于高线更新的关注。这一公众参与为主导的方式,能更好平衡多方利益。(本报记者 史博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