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是怎样的景区?
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9003号,于1991年10月建成开放。是中国第一个荟萃各民族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民居建筑于一园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
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占地20多万平方米,区内有27个村寨,是在中国民俗专家和各民族文化学者的指导下、保持少数民族风貌的原则上建造而成。中国民俗文化村以村寨为少数民族文化的播散地,通过民族风情展示与体验、民族歌舞表演、民间手工艺展示、大型民间节庆活动和高科技互动体验项目,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了中国各民族的民风民情和民俗文化。
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占地20多万平方米,园区内有27个村寨,按1:1比例建成。园区布局按功能要求,该园分入口区、景园区和管理区。
道路系统:道路分为三类。主要道路宽米考虑行驶电瓶车,为有特殊需要的游人代步,呈二个环状贯穿全园的主要景点。景点间游览路宽2.5米左右,便于游客自由地领略各民族的风情。此外,还设置了林间小路,或环水、或盘山,供游客漫步。
村寨的选择:中国拥有56个民族。本园由于受用地面积的限制,不可能将所有各民族的民居一并建在园中。比较了各族的建筑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特色,选择了汉族、朝鲜族、维吾尔族、藏族、黎族、高山族、纳西族、白族、景颇族、哈尼族、傣族、佤族、侗族、苗族、瑶族、彝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27个民族的民居。
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内有哪些景观?
蒙古包
蒙古包位于园区的东部,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传统住房,特点是容易装拆搬迁。一座蒙古包只需两峰骆驼一辆牛车就可运走,两三个小时就可搭盖起来。蒙古包内使用面积大,空气能很好地流通,采光好,冬暖夏凉,遮风挡雨,适合牧民生活。蒙古包内右侧为家中长者的座位和睡觉的地方,左侧为一般家庭成员的座位和睡觉的地方。蒙古包的正中央有用来做饭和取暖的火炉,升火时,烟可从蒙古包顶的天窗排出。蒙古族的生活禁忌,就是烤火时不能用棍子在火盆内乱拨乱打,更不能在火上烤裤、鞋、袜等,因为这样做是对火神的不尊敬。蒙古包一般只供一夫一妻及其子女居住。家庭经济条件好或者人口多的,一家就有几个蒙古包 。
壮寨
壮寨位于园区的西部,壮族民居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房屋一般称为“干栏房”,民俗村里的壮族民居就是典型的“干栏房”。“干栏房”历史悠久,具有适应南方山区地形和温湿气候的特点。“干栏房”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无遮拦或镶木条为墙,用来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和附属建筑,用以存放粮食和农具等物品。“干栏房”的阳台是姑娘们对情歌抛绣球的场所,堂屋是壮族人祭祖和招待客人的地方。壮家的神台是供奉祖先的地方,也是壮族人家中最尊严也是绝对不能触犯的地方。壮族的神台与其他民族的神台不一样,是一个箱形,看上去十分讲究。神台下面的两张椅子是壮族人家中长辈坐的,有男左女右的讲究,其他人不可随意坐。壮族民居的房间也有一定的讲究,背对神台左大右小,这个大小指的是辈份大小。左边是老人房,右边是壮家儿女的房间。壮家女儿的房间看来小巧玲珑,壮家姑娘经常坐在窗前绣制精美的绣球 。
布依寨
布依寨位于园区的西部,布依族一般都居住在半山腰及河流边,民居依山傍水而建,因地而异,就地取材,利用木材和石头建房子,房顶上一般盖茅草或稻草,但大多数都用石板盖屋。贵州流行的“八大怪”之一就是布依族的“石头当瓦盖”,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一般“以木为架,石头为墙,石片为瓦”,特点是冬暖夏凉,隔热驱湿,不怕火灾。房屋一般是一开三间,中间是堂屋,两边是卧房,按左大右小排序,左边住老人,右边住年轻人。右边床前不远处一般设有火堂,用于冬天取暖、烤茶、聊天、家庭议事。布依族不在正屋的火堂煮饭、炒菜,厨房在靠正房的旁边搭一偏屋,在正房的墙上打一个四方形洞口,用于传递酒饭、碗筷。中堂是布依族敬奉祖先的地方。
白寨
白寨位于园区的西部,白族的住房多数为两层楼房,以三开间较为普遍,平面多采用“一正两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布局。白族民居注重照壁和门楼雕刻,院子宽大开阔,阳光充足;地面多用石板或印石拼花铺成,有的院子还砌有花台。畜圈和厨房一般与主房分开而建,有的建在主房两侧,有的建在主房对面或厢房里。白族房屋以座西朝东为正向,大门一般都在整栋建筑的左前方,都有门楼,多用砖头和石灰砌成“斗拱”,用木料作瓦檐的裙板和门楣的花饰,上面有简朴矫健的浮雕和彩画,有的人家还有“双龙抢宝”或“丹凤朝阳”之类的透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