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沪暗战:无锡低调拼“服务”、嘉兴高调搞“自立”
来源:搜狐城市 | 2023-04-24 21:56:00

作为龙头城市,上海和长三角哪些城市最密切?从地理上看,苏州南通嘉兴“近水楼台”;从产经上看,苏州融沪成果最多。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尤其上海大都市圈协同规划发布后,这些城市动作连连。

苏沪地铁(11号线)即将互通,两地“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开放合作”;南通持续发力跨江交通,让“上海北”成为“北上海”;嘉兴提出“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由“服务配套”向区域“战略中心”重塑。

与上海隔着一个苏州的无锡也加入战团——与嘉兴高调“出圈”不同,近日出炉的“无锡市服务融入上海大都市圈行动方案”特别强调了“服务”两字。无锡隔空融沪前景如何?无锡、嘉兴“融圈暗战”谁能胜出?


(相关资料图)

相比苏通嘉、目前无锡与上海的关联度较低/城市规划

【姿态】

无锡强调“服务”、嘉兴想要“辐射”

4月12日,《无锡市服务融入上海大都市圈行动方案》正式印发。当地官方媒体视该方案为无锡“融圈”上海的探路之举。既然是“探路”,至少有两层意思——即姿态是进取的,过程是摸索的。

一方面,方案的发布标志着无锡开启“融圈行动”,全市域全方位接轨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方案对无锡市区及下辖江阴、宜兴提出不同发展定位,目标是到2025年,无锡市区专业性全球城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江阴、宜兴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节点作用明显提升。

另一方面,方案姿态低调,特别强调“服务”两字。方案包含了一份详细罗列了68条重点工作的附件——逐条细分具体安排,在产业链、创新集群、一小时通勤圈等领域,无锡提出主动承担更多支撑、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建设的任务。

与无锡定位于上海大都市圈“战略支点城市”不同,嘉兴的目标更为宏大。去年年底,嘉兴印发《关于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的实施意见》——“重要中心城市”这一定位,意味着嘉兴不再甘心作为周边城市的“服务配套” 而存在,而是要力争成为长三角区域“战略中心”。

由“承接溢出效应”向“主动对外辐射”变革、由“服务配套”向区域“战略中心”重塑。嘉兴的目标是,到2027年,城市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嘉兴将重点任务的第一条留给了“实施产业能级提升工程”,即构建“135N”先进制造业集群,着力打造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全要素生产率高的长三角核心区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从上述两份略显枯燥的融沪方案能看出,经济总量超过1.4万亿元的无锡,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姿态远低于GDP不到7000万元的嘉兴,两地的“底气”不同,这背后原因何在?

经济总量两倍于嘉兴,无锡专精特新小巨人却更少/新京报

【底气】

无锡“战新”不强,嘉兴利好叠加

先来看无锡。无锡经济总量和综合创新实力在长三角处于头部,但是对照现代区域产业体系内在规律,无锡如果想要“无缝连接”上海大都市圈产业链,还有不少短板要补。此外,苏州的存在,也让无锡必须扬长避短、差异化“融沪”。

从内部看,无锡缺乏“能打”的战新产业,反映在不同区域产业分工定位不清晰,部分集群产业链偏短、偏窄和核心环节缺失。诸如物联网、集成电路、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存在聚集性不强、布局分散、同质化问题。此外,无锡过往更强调靠自身独立发展,与周边城市产业协同性较差。

从外部看,无锡融沪,绕不开苏州。改革开放初期,苏锡两地从轻工业起步,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对外经济;十二五以来, 长三角从制造业加速转型“智”造业,苏锡在产业升级进程中很难规避产业同构,两地互动不多且缺乏一体化发展意识。在产业基础、地理方位都不占优的情况下,无锡显然要避免与苏州“同题竞争”。

无锡低调地“服务融沪”源自于产业短板和地理劣势,嘉兴高调打造中心城市则来自政策利好和交通加持。如果说以前的嘉兴遭遇 “大树底下不长草”窘境,那现在则是进入战略机遇叠加期。因为处于长三角核心区,嘉兴的地位从(浙江)接轨上海的“桥头堡”,上升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南翼”。

随着长三角交通格局改变,特别是城际铁路和高铁路网的快速普及,嘉兴即将成为苏沪杭甬高铁网“核心枢纽”,而无锡作为长三角地理中心的区位优势相对削弱。此消彼长,嘉兴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从融沪实际进程看,嘉兴也领先无锡半步。嘉兴下辖的嘉善,和上海青浦、苏州吴江一起,成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目前,该示范区总规尚在征求意见阶段。虽然嘉兴先行半步,但从融沪前景来看,无锡和嘉兴谁能笑到最后尚未可知。

【路径】

无锡借力苏常,嘉兴“自我修炼”

从目前的融沪定位来看,苏州自称“二传手”、南通要造“北上海”,无锡和嘉兴分别规划“支点城市”和“中心城市”。整体而言,地铁互通的苏州与上海的同城化趋势加快,产业协作渐入佳境——苏州部分产业“青出于蓝”甚至对上海形成竞争压力;“八龙跨江、机场将开建”的南通的角色定位、融沪步伐也很稳健,而融沪进程尚浅的无锡和嘉兴则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如前所述,无锡新兴与传统产业融合协同度不高,“缝隙”尚未弥合,目前这块“短板”正在补齐。未来三年无锡试图打造由4个地标、6个优势和5个未来产业为核心的体系,到2025年,在现有万亿级机械产业基础上,再造万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如果能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取得突破,将有助无锡更好地融入长三角战略产业链重构进程。

无锡未来产业链重构和提升,选择了具有较高城际链接力的产业方向,这也有助于无锡与周边城市协作,让“融沪”地理阻隔影响减少。从这个角度来说,苏锡常一体化将决定无锡“融沪”的成色。《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苏锡常都市圈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等文件发布,联合推动三市区域科创资源共享。

三市均视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为重点产业,在十四五规划中又细化、优化布局。例如,苏州将创新药研发作为重点,与无锡生物医药研发外包能力形成错位;无锡利用集成电路制造优势,助力三市芯片设计制造、智能网联汽车等升级;常州依托动力电池、光伏组件产业,为三市新能源变革提供支持。无锡只有改变单打独斗局面,借力苏州常州才可能“服务”好上海。

嘉兴的情况则更粗线条一些。去年长三角41市经济总量排名,嘉兴位于第15名。经济总量不高,但嘉兴无愧于制造业大市,其弱项主要表现在服务业、人口规模等方面。嘉兴的城市发展如同“摊大饼”——分县域看都不弱,但整体没有形成足够向心力。如果按照“中心城市”的要求对标,嘉兴还有不少路要走。

长三角核心城市,毫无疑问是上海,嘉兴提出建设中心城市,显然不是要和上海争老大。嘉兴日报评论称, 嘉兴建设中心城市,并不是要取代谁,而是一场注重内在提升的“自我修炼”。曾经,嘉兴是上海的“后花园”,如今嘉兴期待以更高能级融入上海大都市圈。

作为浙江“融沪”先锋,嘉兴的高调是为自己打气;而无锡的低调,则是期待补齐短板后更好地服务上海,从本质上都是在戮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殊途同归。

参考资料:

嘉兴“出圈”,靠的是实力.嘉兴日报

推动无锡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中国市场

八万亿之后苏锡常工业版图新观察.新华每日电讯

无锡市服务融入上海大都市圈行动方案出炉.无锡日报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