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当如范雨素
来源: | 2017-04-27 16:52:32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这句话被当成金句时,范雨素还不知道她在朋友圈里掀起了一波风浪。

  人们对这位写文章的育儿嫂不吝褒奖,称赞她是“老天爷赏口饭”吃那一类的才华。其实,更多的是人们的震惊所带来的反差。很多人想,一个没念过书的人,竟有这般能力。于是,赞扬更热烈了。

  自媒体作者三表认为, “对文字本身客观的评价也是一种尊重,这丝毫不会减损范雨素独特的人格魅力。”而在主观层面上,她的文章又确是动人的,这来自于她不卑不亢地讲故事的态度,更来自于她以平静甚至有点幽默的口吻描摹出的一个个微小的中国底层人物缩影。

  这世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委屈。而范雨素的文章,在云淡风轻间,将一些比很多人更甚的苦难微笑着呈现给世人看。她讲故事不带愤然之心,不加博取怜惜之意,所谓“于无声处听惊雷”。

  在范雨素身上,我们看到了太多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特质。

  本心

  我们常说,2010后这一届的创业者,是双创培养起来的演讲大军。他们一场场地追赶着创投会议,日日不休地在各种融资和项目展示的demo上穿梭。那些没有拿到融资的创业者,跑去demo对着投资人讲故事、插播商业模式;那些融到大额资金的创业者,跑去创投会议,对着台下的观众讲自己的融资经验和未成形的生意经。

  他们的演讲和故事为何不动人?他们的故事带有忽悠性和目的性,是为了融资,为了获得投资人的青睐,为了赢得用户的关注和喜欢,而并非为了创业的本心。物质的欲望往往难以引人共鸣,太过功利的目的导向所产生的行为,也会降低成功的几率。

  而范雨素说,“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她讲故事是发于本心的自我满足,没想过用写作改变命运。

创业当如范雨素

  冒险精神

  “我十二岁了,我膨胀得要炸裂了”。于是,在十二岁那年的暑假,她不辞而别,南下去看大世界了。

  “我不能忍受在乡下坐井观天的枯燥日子”。于是,她在20岁那年来到了北京。想要看看大世界。

  这种勇敢和断然地离开,可能对一部分人而言,用尽毕勇气都难以做到。创业是一场冒险,九死一生啊,有多少创业者前赴后继,死在了天使轮前,A轮前,B轮前……

  融资压力、盈利压力、获客压力,稍一不慎,就是万丈深渊。创业者,就像在刀尖上行走的人,没有强烈的冒险精神,可还行?

  有主见

  范雨素本来不叫范雨素,叫范菊人。十二岁那年,她看了琼瑶阿姨的言情小说《烟雨濛濛》,便自作主张改了名字。一个十二岁就为自己改名、选择南下看世界的女孩,早已有了把控自己生活的魄力。而这种主见也正是创业者所需要的。

  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会去见不同的人,跟不同的人聊自己的项目,这些人可能包括投资人、自己的员工以及亲友,他们可能会给你提供各种迥异甚至听起来有理或真有理的意见。消息交错中,创业者必须有自己明确的立场和认知,否则到了,就真的连自己应该做什么都恍惚了。

  再者,融资后,公司有了新的股东,投资人或许急切地想看到盈利,或许对这个行业和项目有自己不同的认知,听还是不听?就需要创业者当断则断了。

  行业积累

  范雨素没念过书,但她读过各种各样的书。从知青文学到《鲁宾逊漂流记》、《神秘岛》、《孤星血泪》、《雾都孤儿》、《在人间》、《雷锋叔叔的故事》、《欧阳海之歌》、《金光大道》……她说,通过看小说,她对中国地理、历史和世界地理、历史了如指掌。“只要报一个地名出来,我就知道在世界上哪个大洲。说一条河流出来,我能知道它流向地球上的哪一个大洋”。

  范雨素的走红不是偶然,在这篇《我是范雨素》的文章前,她做了这么多的知识积累和沉淀,超过了很多念过书的人。只有深刻的积累,才能在某一方面有所精进。

  创业同样如此。可惜的是,现在的一部分所谓创业者,赶着风口就迎头而上了,哪里有热度、哪里容易拿融资便往哪儿跑,全然是一副捞一把就走的架势,没有对创业这件事本身的尊重和敬畏,更别谈对所处的行业有积累了。

  热情

  即便生活不富裕,也可以不只为了一口饭活着,这是范雨素。

  十二岁南下,后逃票回家;二十岁出走北京看大世界,这是范雨素。

  遭遇了嗜酒的丈夫,受不了家暴,便带着两个女儿离开丈夫,这是范雨素。

  正是这般遭遇的范雨素,对生活没有抱怨,觉得“我和孩子都感到生活很幸福”,想着母亲对她的爱,使得自己的心理疾病没有恶化。

  她一次次做出选择,并积极应对。在忙碌的生活空闲中,用纸笔写了十万字。

  对生活的热情,是每一个人所需要的。如果一个创业者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没有热情,只是为了钻空子,而按部就班,那干脆不要做好了。

  范雨素说“挺害怕的,我不愿意出名”。那,我们便选择“读范雨素”吧。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