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吃桑葚 主消渴 甘甜兼养生
来源:广州日报 | 2019-05-13 11:43:48

时值春夏之交,正是貌不惊人却大名鼎鼎的桑葚上市季节。不知桑葚者,视之为普通水果,当面错过;而知桑葚者,则连吃带收,当它是宝。

桑葚不仅美味,还有药用价值,古今医家用药经验的总结,桑葚可谓是“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一点也不夸张。所以,吃水果不能只看颜值,在当令时节不吃桑葚,实在是亏大了。

桑葚好吃,写在《诗经》里

桑葚的颜值,确实一般,熟透了的,虽乌黑发亮,却比不上葡萄好看;未熟的,虽颜色鲜红,却又比不上樱桃好看。说它大名鼎鼎,不是吹的。早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就有人为它写诗做广告,且看:

《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中的女主人,提醒嘴馋的小班鸠别忙着吃桑葚了,吃醉了就麻烦大了(古人以为“吃桑葚过则醉”)。言下之意,是提醒年轻姑娘们“无与士耽”,以免耽误了青春。宋代一佚名画家,还为这几句诗配了一幅图,名为《桑果山鸟图》。

《诗经·鲁颂·泮水》:“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即桑葚),怀我好音。”描写猫头鹰饱餐一顿桑葚后,兴高采烈地唱起歌来。

有人说,“桑葚熟时满地诗”。此话不假,历代诗人描写桑葚的诗句,俯拾皆是。如“桑葚熟以紫,水鸟时遗音”(陆游),“兔隐豆苗肥,鸟鸣桑葚熟”(白居易),“桐花开处青鸠醉,桑葚甜时紫鸽忙”(舒岳祥),“卢橘梅子黄,樱桃桑葚紫”(范成大),“桑葚熟时鸠唤雨,麦花黄后燕翻风”(王迈),“桑葚紫来蚕务忙,带晓采桑桑叶湿”(赵孟坚)……有如此多的诗人为它站台,桑葚自然名声大振,早就跻身于水果中的“网红”之列。

桑葚与孝道的典故

值得一提的是,桑葚还与传统孝道有关。中国“二十四孝”故事中,有一篇名为“拾葚供亲”。这个故事讲西汉末年王莽之乱时,遍地饥荒,有一孝子名叫蔡顺,靠采拾桑葚充饥。他将桑葚用两个容器盛着,一个盛放紫黑色的熟桑葚,另一个盛放尚未熟的红色桑葚。路上遇到起义军,问他为何要将桑葚分开盛放,他说黑色的(味甜)用来供养母亲,红色的(味酸)自己食用。这份孝心瞬间感动了众人,起义军首领赠之以白米三斗、牛蹄一只。

这个故事,在古代妇孺皆知,但现在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提一提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愿人人都有孝顺父母之心,在自己品尝桑葚的美味时,记得带一些给父母和长辈。

最后,还要提醒一句,桑葚不宜过量食用,小孩更不宜多吃桑葚。医家认为:“孩子不得与桑葚食,令儿心寒。”因桑葚性质偏寒,脾胃虚寒者也不宜食用。

桑葚甘甜兼能养生

桑葚的美味,人所共知。晋人傅玄在《桑葚赋》中写道:“繁实离离,含甘吐液。翠朱三变,或玄或白。嘉味殊滋,食之无斁。”说它味道甘甜而多汁,用“嘉味殊滋”来形容是很贴切的。不过,好吃的水果多的是,如果只凭甘甜多汁,桑葚尚不足以被人们视之为养生之宝。关键是,桑葚不仅是食物,还是一种功能甚多的药物,且男女皆宜。

桑葚有何药用价值?《本草衍义》云:“本经(指《神农本草经》)言桑甚详,然独遗乌葚,桑之精英尽在于此。”有人说,“一颗桑葚七味药”,其实,桑葚味甘性寒,无毒,其药用价值何止七种,略举如下:

单食,主消渴。(《唐本草》)

利五脏关节,通血气。(《本草拾遗》)

治热渴,生精神,及小肠热。(《本草衍义》)

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滇南本草》)

捣汁饮,解酒中毒。酿酒服,利水气,消肿。(《本草纲目》)

治癃淋,瘰疠,秃疮。(《玉楸药解》)

除热,养阴,止泻。(《本草求真》)

滋肝肾,充血液,祛风湿,健步履,息虚风,清虚火。(《随息居饮食谱》)……

桑葚的这些药用价值,是古今医家用药经验的总结。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桑葚含多种有益于人体的成分,其营养和保健价值为诸多水果中的佼佼者。

桑葚买多了吃不完怎么办?首先,可以用来做桑葚酒。李时珍引《四时月令》云:“四月(指农历)宜饮桑葚酒,能理百种风热。”桑葚酒的简单做法,直接用桑葚泡酒,或加适量冰糖或蜂蜜即可。

医家常用桑葚造膏,酒服效果更佳。《云笈七签》有一炮制方法可供参考:“取(桑葚)汁三斗,白蜜四两,酥油二两,生姜汁二两,以罐先盛葚汁,重汤煮汁到三升,方入蜜酥、姜汁,再加盐三钱,又煮如膏,瓷器收贮。每服一小杯,酒服,大治百种风疾。”

此外,还可以将鲜桑葚做成桑葚干。别小看了这桑葚干,在战乱年代,桑葚干还救过很多人的命。李时珍说:“史言魏武帝乏食,得葚干以济饥。金末大荒,民皆食葚,获活者不可胜计。则葚之干湿皆可救荒,平时不可不收采也。”(全媒体记者 钟葵)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