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上血管硬化,心梗风险增5倍 认知少,治疗者仅0.2%
来源:生命时报 | 2019-02-18 08:43:57

受访专家: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社区防治部主任 王增武

冠状动脉和颈动脉堵塞问题备受关注,四肢的外周动脉障碍却常被人忽视。事实上,一个人如果有外周动脉疾病(以下简称“PAD”),心梗风险会增加5倍,卒中及死亡风险增加2倍,可谓“病在肢体,险在心上”。

认知少,治疗者仅0.2%

近日,一项涵盖全国31个省市的3万余名居民的研究显示,中国35岁及以上人群的PAD患病率为6.6%,75岁以上老年人可达11.8%。据此估算,全国约有4530万PAD患者,但其中仅有0.2%接受了血运重建治疗。

该研究研究者之一、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社区防治部主任王增武教授介绍,PAD是动脉粥样硬化症的一种,主要指发生在下肢动脉血管的粥样硬化,会影响下肢正常供血。“此病的认知度非常低,在美国和加拿大也只有25%~36%的人了解,但发病率却持续上升,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王增武说,这主要是因为PAD病程进展比较缓慢,症状往往不明显,且肢体上的动脉血管病变很少得到人们的关注,大多数PAD病人都是在做其他检查时偶然发现的。

踝臂部血压比值是判断标准

外周动脉疾病的判断方法并不难,只需测量踝部与臂部血压的比值,即踝臂指数(ABI)。健康的人ABI为1.0左右,即两个部位的血压几乎一致;如踝部血压较低(踝臂指数低于0.9),则预示有PAD。下肢缺血导致的间歇性跛行是该病的典型症状,也可作为判断标准之一。

不过,此次研究显示,约90%出现间歇性跛行的患者,踝臂指数ABI≤0.9;但ABI≤0.9的参与者中,仅4.6%伴有间歇性跛行。王增武说,更多PAD患者可能只表现为步行、运动或爬楼时,腿部乏力、肌肉酸胀或痉挛性疼痛,休息后缓解。这些症状常被误认为是劳动或运动过度,以致很多患者错失早治机会,久之可造成局部供血中断,出现皮肤组织坏死、溃烂、黑变,骨骼、肌肉也会受到影响,严重时需做截肢手术。更严峻的是,PAD患者多伴有其他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问题,心梗、卒中风险大增,致残和致死率也会升高。

不吸烟、健康饮食、锻炼下肢

外周动脉疾病的治疗与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类似,也是早期药物缓解,如他汀等;后期考虑在严重狭窄处进行内膜剥脱手术、支架或搭桥。但王增武强调,这种治疗手段无法从病因上根治疾病,只是对症治疗缓解症状。因此,提高对外周动脉疾病的重视,降低发病风险是当务之急。

与心血管病相同,PAD的危险因素既包括高龄、家族史等不可改变的客观因素,也包括可改变的不良生活方式因素。王增武建议,生活方式干预方面着重三点:1.戒烟。《美国心脏协会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PAD跛行患者中有1/3以上是主动吸烟者。2.注意饮食,降低风险。低脂、少盐,增加全谷物、水果蔬菜、鱼等食物的摄入,少饮酒。3.坚持下肢锻炼。每天做30分钟以上快走或慢跑锻炼是PAD治疗中必要的运动处方,可有效促进下肢血液循环,起到预防或改善跛行症状的目的。

上了年纪的人,尤其是常干重活的人,如果出现行走时腿痛,休息时消失,建议做ABI检查;患有心脏疾病、颈动脉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的人,要定期检查ABI,必要时还需进行动脉超声检查,以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PAD,也有利于预防心脑血管事件。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