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血压,左臂右臂哪个准?多晒太阳也能降压
来源:人民网 | 2019-01-11 10:20:53

“身体健康是革命的本钱”,但是,在繁忙的生活中,大家往往是忙于工作,急于应酬,却忽略了身体健康这块风水宝地。其实,平时稍加注意,提早预防,健康就在我们身边。人民健康网推出《“健”识早知道》专栏,专为你收集整理平时忽略的健康知识,做您的健康智库,同您一起将健康进行到底!

测血压,左臂右臂哪个准

在家中自测血压是防控高血压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不少患者感觉,自测的血压不太准,而且左臂和右臂的数值不一样,到底应该以左侧还是右侧为准?

关于这个问题,业界也一直没有定论。理论上,距离源头较近的一侧应当压力更大,就像距离水源最近的水龙头内总是压力最大、出水最快。人体的右手肱动脉来自头臂干分支,左手肱动脉来自左锁骨下动脉,按照“水龙头出水”理论,右臂测量血压一定会高于左臂。因此,权威的《诊断学》给出的标准推荐是测右手手臂血压。但也有医生对数百名患者的左右上臂血压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大多数人的左上臂舒张压要稍高于右上臂。从解剖学上看,血液从心脏到右肱动脉的距离,比到左肱动脉要远一点,因此,右上臂血压比左上臂低,似乎也合情合理。

因此,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给出的高血压管理指南推荐,第一次测量血压时,应测量双上肢的诊室血压,当两侧数值不一样时,选择血压较高的一侧上肢,作为日后测量的固定手臂。

尽管权威指南有建议,但深圳大学总医院心内科博士董逢泉提醒,测血压的最终目的是减少心血管事件,了解心血管、脑血管的压力是不是过大,会对血管壁造成破坏。总体来说,左右手臂的血压差异并不大,任何一个健康人的两上肢血压都可能存在5~10 毫米汞柱的差异;且即使不换手,同一侧上肢连续10次测下来,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比选择左右臂更关键的是,为保持测量的稳定性,建议测血压前30分钟内不喝浓茶、咖啡,不吸烟、饮酒,也避免憋尿;测量之前静坐5分钟,避免剧烈运动;找准位置,避免气囊太紧或太松,这样得出来的血压数值,才更具临床价值。

多晒太阳降血压

英国科学家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晒太阳有助于降低血压,进而降低心脏病发作和中风风险。

研究中,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研究员马丁·费利什教授、皮肤病学专家理查德·韦勒博士和来自爱丁堡大学的实验医学及综合生物学专家一起,以身体健康、血压正常的志愿参试者为对象,展开了日晒与健康的关联研究。参试者被要求接受两次日光浴照射,每次20分钟。第一次照射中,参试者同时接受紫外线和灯热照射;第二次紫外线被隔离,参试者皮肤只接受灯热照射。结果发现,接受含紫外线阳光照射20分钟后,血管就会扩张且释放一氧化氮;仅接受灯热照射者则无此效应。由于一氧化氮有益降低血压,所以研究者认为,是紫外线而非阳光热量对降压起到了关键作用,进而降低了发生心脏病、中风或血栓的风险。

费利什教授分析指出,晒太阳的健康受益远远大于患皮肤癌的风险。仅在英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为15.9万人,皮肤病死亡人数仅为2750人。多项研究表明,夏季血压比冬季更低;在远离赤道、日照相对较少的国家,居民血压更高,这些都与日照量密切相关。

冬季戴顶帽子能防血压波动

与夏季相比,冬季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明显要高,且升高幅度可达41%,其中,卒中相关死亡增加近一半,缺血性心脏病死亡增加1/3。

导致心血管疾病高发的最直接原因是寒冷造成的血压升高。低温情况下,为了减少热量散失,避免体温过度下降,在神经系统及激素的调节下,血管收缩增强,从而引起血压升高。研究显示,室外温度每降低10摄氏度,收缩压将升高6.2毫米汞柱。不仅如此,人体系统对寒冷的调节还可造成心率加快、血液浓缩,心脏负担增大,心肌血液供应减少。健康人群可以适应上述变化,有心血管疾病基础的患者就可能面临斑块破裂、脱落,并堵塞血管的危险。

心脑血管病患者,特别是高血压患者过冬必须做好保暖,建议外出时戴上一顶保暖帽,可更好地防范血压波动。这是因为身体各部位感受寒冷的灵敏程度不同,差异可超过100倍,其中头面部最敏感,四肢最不敏感。戴上帽子不仅能防止头部过冷,还可使血压升高幅度降低,进入温暖环境后,血压返回正常值的速度也会加快。此外,人体吸入寒冷空气,也会造成血压升高及心率加速,因此冬季外出最好再戴上口罩或围巾。需要提醒的是,“保暖”不等于“加热”,过度保暖会导致体温过高,一样会造成血压升高。

肾性高血压、高血压肾病是两回事

高血压跟肾病的关系,可能比我们以为的更近。因为与血压产生和维持相关的三大因素中,有两个都与肾脏密切相关,包括体内水分的多少,以及血管阻力的大小。

若高血压长期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可损伤肾脏;而肾病本身也可导致高血压,加剧肾功能恶化,形成恶性循环。两病纠缠在一起的结果,就是导致高血压肾病或肾性高血压。

高血压肾病与肾性高血压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病史不同,前者是先有高血压,再有肾损伤;后者是先有肾病,比如肾小球肾炎等,再出现高血压。主要病患年龄不同,高血压肾病患者以老年人多见,肾性高血压则年轻患者较多。由于起始病因不同,两病造成的身体损伤就会呈现差异。比如,高血压肾病显现出的血管损害相对更大,且可能造成眼底病变,肾脏损伤则小些;肾性高血压反之,对肾脏的伤害更大,血管损伤相对小些,眼底病变也会较轻。

总体来说,两种疾病表现有相似之处,确诊需借助化学检验,查看尿常规和血肌酐指标。假如你的血压高了,尿常规里红细胞明显升高或尿蛋白明显升高,或者血肌酐明显升高,很大可能提示肾性高血压。因为肾脏是产生尿液的,一旦肾脏出问题,第一时间就会在尿里反映出来。而高血压导致的肾损伤,也就是高血压肾病,除外恶性高血压,一般引起尿常规明显变化的很少。

40岁前患高血压,心脏病风险高

近期发表在《美国医学协会杂志》上的两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40岁前患有高血压的人,日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高血压新指南,为高危人群设定了一个较低的血压阈值。新指南中,1期高血压始于130/80毫米汞柱,血压高于140/90毫米汞柱时,被推定为2期高血压。

美国杜克大学研究人员对近5000名参试者进行追踪调查。研究初期,参试者平均年龄36岁,白人和黑人各占一半。在19年随访期内,有约230人患上了心力衰竭、中风或心脏病发作。分析结果显示,年轻时就患有1期和2期高血压的人日后患心脏病或中风的风险高出约3.5倍。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医院对250万年轻人进行追踪调查。研究初期,参与者平均年龄31岁。在平均10年的随访期内,共发生近4.5万例心血管事件(心脏病或中风)。研究人员发现,与血压读数正常的同龄人相比,有1期高血压的参试者患心脏病或中风的风险高出25%。对于2期高血压患者,男性该风险上升76%,女性上升85%。

研究人员指出,长期服用降压药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建议还不到40岁的高血压患者通过加强锻炼、改善饮食等方式控制血压。

阵发性高血压暗藏大风险

一过性不适最易被人们忽略,但有些时候,这种一过性问题却潜藏着大危害。比如,阵发性高血压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包括中风、动脉瘤破裂等。

医学上认为,高血压是指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三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阵发性高血压则指反复发作的一过性血压增高,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甚至数天,其典型表现是血压突然升高,收缩压可达200~300毫米汞柱,舒张压达到130~180毫米汞柱,伴面红、剧烈头痛、全身大汗、心悸、乏力、疼痛、焦虑、呕吐、恐惧或有濒死感,严重者可致心脑血管意外。比如,在情绪焦虑、与人争吵或应激等状态下,血压猛烈增高,且伴有上述症状,一段时间后血压恢复正常,症状随之消失,这可能就属于阵发性高血压。

阵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包括生理、心理、病理或其他混杂因素。心理因素多与情绪相关,如焦虑障碍、应激状态、惊恐障碍等。病理因素中,常见的一个为嗜铬细胞瘤,它是由肾上腺髓质或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形成的一种儿茶酚胺内分泌肿瘤。此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偏头痛、癫痫、中枢系统病变、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其他疾病;服用某些药物、更年期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情况,也都可能导致阵发性高血压。

血压的每一次过度升高,都是对全身动脉血管系统,尤其是心脑血管系统的一次冲击,还可损害心、脑、肾等靶器官。由于阵发性高血压造成的血压波动范围较大,可导致血流剪切力的改变,使动脉原本存在的易损斑块破裂,从而诱发心脑血管事件,尤其是脑卒中。存在动脉瘤的患者,阵发性高血压更会增大肿瘤破裂的风险。

有血压波动或一过性高血压的患者,首先应该采用正确的方法对血压进行监测。若确诊为阵发性高血压,则要积极寻找病因和诱因,针对性予以治疗,如是嗜铬细胞瘤,要考虑手术治疗;与心理因素相关的应做心理治疗、行为治疗或精神药物治疗。在控制血压方面,阵发性高血压可使用短效降压药物治疗,在血压控制后,一般不需长期服用降压药,但要重视预防阵发性高血压的反复发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