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是第29个“全国爱牙日”。“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是大家对口腔尤其是牙齿疾病最直观的感受。不过,从国家卫计委19日公布的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看,口腔健康并没有引起大多数人的足够重视,尤其是中年人口腔问题丛生,罹患脑卒中、心脏病的风险增多。
每天坚持刷两次牙人数有限
从1983年左右开始,我国平均约每十年开展一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就在不久前,中华口腔医学会联合中国疾控中心和全国35个口腔医学院校等,共同开展了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摸清了全国老百姓口腔健康状况的“家底”。
“这些年居民口腔健康素养水平其实在逐步提高。”国家卫计委疾控局监察专员常继乐分析。调查显示,口腔健康知识的公众知晓率超过六成,高达84.9%的调查对象认同口腔健康的重要性,认为定期检查和自我维护口腔健康是必要的。
认可是一回事,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又因人而异。
刷牙是个人最常用、最有效的自我口腔保健措施。由于牙齿表面不停地形成菌斑,因此从牙齿长出开始就应当每天坚持早晚刷牙。调查显示,目前我国5岁、12岁儿童和成人每天两次刷牙率分别为24.1%、31.9%和36.1%,城市高于农村,女性又高于男性,与十年前相比进步非常明显。
不过,这同时意味着只有不足四成成年人每天坚持刷两次牙。常继乐表示,虽然每天两次刷牙率这一指标值和过去比有明显增长,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龋病长期困扰“一老一小”
儿童和老人是最容易患牙病的群体。从调查结果看,尽管情况相比十年前有所改善,但龋病仍然困扰着儿童及老年人。
儿童是龋病高发人群,龋病发生与糖的摄入、口腔卫生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含糖食品和含糖饮料的摄入量呈上升趋势,其中儿童受影响最大。
调查显示,与十年前相比,5岁和12岁儿童龋患率分别上升了5.8和7.8个百分点。虽然充填治疗比也随之上升,但总体水平仍较低,龋病的防治仍需重视。
“‘牙疼不是病’的观念是错误的。”中华口腔医学会前会长王兴说,龋病从儿童阶段如果得不到重视和治疗,后期用牙又不注意,很容易发展成为牙髓炎等严重疾病。到那时,治疗的痛苦、复杂、费用昂贵程度都会大大提升。
与儿童相比,老年人的口腔健康状况向好。人口腔内正常有28到32颗牙齿,牙周病和龋病是中老年人牙齿缺失的主要原因。牙齿缺失不仅影响患者的口腔功能和美观,也会增加消化系统负担和心理压力。
2016年,65到74岁老年人存留牙数为22.5颗,与十年前相比增加了1.5颗。65到74岁老年人全口无牙比例为4.5%,与十年前相比下降了33.8%。
常继乐透露,目前我国有缺牙的65到74岁老年人中修复的比例为63.2%,比例越来越高,但仍有近一半老年人不能及时修复缺失牙齿。
中年人成口腔疾病“重灾区”
调查结果还显示,集各种压力于一身的中年人,正在成为口腔疾病的易感人群。
牙石是口腔内矿化的牙垢和菌斑,表面附着有大量的菌斑,是引起牙周病的始动因素。牙龈出血提示牙龈有炎症,是判断牙龈炎症活动性的指标,也是牙龈炎、牙周炎的临床表现之一。
牙石检出率和牙龈出血检出率是成人牙周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35到44岁居民牙石检出率为96.7%,牙龈出血检出率为87.4%,占比相当高,几乎覆盖了该年龄段的全部群体。
王兴认为,中年人工作压力大,普遍不重视口腔健康。“中年人再忙也不能忽视口腔健康,否则,进入老年后日子就会很难过。牙齿掉了,咀嚼的功能就丧失了,生活质量更谈不上。”
近年来,龋病、牙周病等口腔疾病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不仅影响咀嚼、发音等生理功能和美观,还与脑卒中、心脏病、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全身疾病有密切关系,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常继乐坦言,随着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口腔疾病医保报销的范围未来会进一步扩大。他还倡议将口腔健康检查纳入全身体检范围,及早发现口腔隐患,未雨绸缪。(记者毛振华、王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