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只看到孩子沉迷网游 却没看到背后的秘密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 2018-06-27 09:39:48

“警察同志,我求你们帮我劝劝孩子,他玩游戏都走火入魔了。”6月20日,湖北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大王派出所接到陈先生报警,称其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无法自拔。20日下午陈先生去银行取钱时,才发现卡中竟然少了1万多元钱,这些钱全被儿子用在了网络游戏上。

日前,北京律师张晓玲收到一封来自湖北母亲写给她的信。信中讲述了原本成绩优秀的儿子,因沉溺“网游”导致高考失利,至今未曾走出阴影的经历。母亲对学生们“喊话”:在你们人生最宝贵的学习阶段,请一定别让自己的人生成为游戏!每个被毁掉的孩子,都浸泡着家长的无奈。“命运掌握在你们自己手里,而绝不掌握在你们自己的手机里。”在信中,这位妈妈写道。

即将到来的暑假,也是孩子们容易沉迷游戏的高峰。如何帮沉迷网游的孩子走出误区,教育小新日前走访了一些专家。

网络游戏,一种新的精神鸦片

据新闻报道,一位15岁少年玩手机游戏和母亲发生争吵,情急之下,用剪刀刺伤母亲,因害怕,站在17层楼的外墙要跳楼,救援人员安慰了4个小时,才成功救下。另一位留守儿童,找爷爷奶奶要钱玩网络游戏,爷爷奶奶不给,就手拿两把菜刀要杀死爷爷奶奶。

提起网络游戏,沈女士就揪心。初二的儿子平时住校,周五回家第一句话就是“手机呢?”之前儿子很喜欢阅读和运动,但是接触网络游戏之后,基本不出门,也不再看书,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全都拿着手机玩游戏,对大人爱理不理。“和孩子沟通无效,但玩游戏对孩子视力和身体健康也有很大影响,我们做家长的该怎么办?”沈女士说。

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把沉迷于网络游戏或电视游戏妨碍日常生活的“游戏障碍”认定为新的疾病,作为依赖症的一种列进了最新版《国际疾病分类》。这是由于随着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的普及,游戏成瘾不断蔓延,在世界各国已成为问题。

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中心、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心理咨询师彭鑫介绍说,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网游便于上手,隐蔽性更强,更容易沉迷。目前在在未成年人的网络成瘾因素中,游戏成瘾占到82%,网络游戏已成为未成年人面临的主要网络危害。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网络游戏人口达4.42 亿,中国青少年首次接触网络游戏的年龄呈日益低龄化趋势。15—18岁青少年中近80%首次触游年龄在14岁及以前,11—14岁青少年中45.0%首次触游年龄在10岁及以前,6—10岁的青少年中有约16.6%首次触游年龄在5岁及以前。玩王者荣耀的小学生就有1000多万人。而根据苹果Appstore对《王者荣耀》给出的评测结果是17+,说明该游戏不适合17以下用户购买。

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院教授李玫瑾用“精神鸦片”来形容网络游戏。李玫瑾说,网络游戏完全不同于网络出现之前的任何一款玩具和游戏,在线游戏为连续升级提供了巨大便利,网络游戏制造商也从网络中发现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多数网络游戏在网上都有持续时间和晋级要求,参与者想要赢得胜利,必须拥有相当级别的武器,而相当级别的武器则必须与持续的“在网时间”密切结合。“网游让沉溺其中的人不再感受时间的煎熬,不再觉得无聊,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愿望这里都可以实现,于是网游几乎成为一种精神鸦片,让许多面临现实烦恼的人陷入其中,难以自拔。”李玫瑾说。

网络成瘾是一种逃避和替代行为

结对帮扶困难留守儿童,是江苏金湖县供电公司青年志愿者坚持的传统,可是2017年6月的一次活动中,团委书记孙文峰结对帮扶的一名小学生塞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不喜欢你们带来的东西,我想要一个可以打王者荣耀的手机,或者以后你们给我钱……

这件事,触动了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王大龙。王大龙到山东临沂比较偏僻的山区调研,发现孩子们玩手机游戏,爷爷奶奶管不住,也不会管。北京某民办小学,王大龙发现一个班35人,15人玩王者荣耀。

王大龙说,网游是一种电子海洛因,不仅在心理上,而且在身体上对孩子也是一种摧残。沉迷网络游戏影响学业发展,网上阅读思维浅薄,生活越来越碎片化;影响身心健康,上网、游戏等使得注意力涣散;诱发青少年犯罪,网络游戏里暴力血腥的场面不时出现,青少年自制力、判断力较差,容易误入歧途。王大龙希望把孩子们从网络游戏中拉回来。

网络成瘾有哪些症状?

彭鑫说,网络成瘾的病程标准是平均每日连续使用网络时间达到或超过6个小时,且符合症状标准已达到或者超过3个月。对网络的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减少或停止上网时会出现周身不适、烦躁、易激怒等反应。

符合以下5种情况中的1种,就属于网络成瘾:

为达到满足感而不断增加使用网络的时间和投入的程度;

使用网络的开始、结束及持续时间难以控制;

固执使用网络而不顾其明显的危害性后果;

因使用网络而减少或放弃了其他的兴趣、娱乐和社交活动;

将使用网络作为一种逃避问题或者缓解不良情绪的途径。

李玫瑾认为,未成年人网瘾的表现有:

不管遇到何种情况,每天生活只想做这一件事,失去对其他生活的追求和兴趣;

为上网可以变更、放弃其他重要的人生任务或者时间表,包括上学、上班、睡觉甚至吃饭;

即使暂时离开网络,脑中仍然浮现与网络内容有关的画面,生理功能紊乱,相应的心理异常。

“网络成瘾是一种逃避和替代行为。”李玫瘾说。

李玫瑾认为,网瘾的成因与快乐感有关,能感受到快乐;也与性格缺陷有关,包括性格、习惯、互动方式、自控方式和亲子关系;还与年龄有关,与人在14-16岁的困惑、压力有关。成瘾是一种逃避和替代行为,但发生的源点不在外界,而在自身,包括兴趣狭窄;目标单一:成长中的人生路就只有中考、高考;性格不良,缺乏自我控制力的培养;逃避压力等。

网络成瘾背后的亲子关系亟待重视

网络成瘾的问题,教育部门也一直在关注并引导。今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校长张曙光说,通知下发后,学校转发给了每一位家长。在日常学校管理中,学校也很重视对学生沉迷游戏的教育和引导,初中学生进学校后需要把手机交给老师,学校也会管理高中学生在学校的手机使用情况,平时的班会和学校大会都会强调防止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张曙光发现,学生们在学校老师的管理下,基本能够自控。但是张曙光也有一个困惑:回家后,家长说不听,管不住;还有家长把给孩子买游戏皮肤作为奖励。

说不听管不住的问题,李女士已经头疼很长时间了,有段时间她看见手机就生气,因为母女俩天天因为手机问题吵架。初一的女儿吃饭、上厕所和刷牙都拿着手机,不是玩游戏就是看视频。“做作业的时候,左边放ipad看电影,右边放手机听歌,还看看别的。”李女士说,“孩子叛逆心比较强,硬来,孩子不愿意;顺着孩子,家长不舒服。孩子有没有自控能力,我们家长挺困惑的。”

作为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心理咨询师,彭鑫治疗过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从16岁在家一直待到26岁。16岁中考之后,考上了唐山最好的学校之一——唐山一中,后来和老师闹了矛盾回家,游戏上瘾,最后发展到每天只干三件事:和父母一言不合就砸东西、玩网络游戏、喝酒。

彭鑫治疗的案例里面大概有1/4的孩子都因为父母切断网络,跟父母产生非常大的冲突,有的甚至拿刀砍,拿东西砸。网络游戏玩多了,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就会延伸到现实生活中。也有网瘾学生和彭鑫说,除了网络游戏,自己在其他地方找不到那种网游的乐趣。

彭鑫认为,网络成瘾也与青春期心理发展变化有关,青春期学生情绪戏剧化,叛逆性强,好奇心重,渴求自主,情感脆弱,自控力下降,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容易沉溺于以角色扮演的形式,体验刺激、惊险的过程,获取支配及成就感。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儿研究所所长孙宏艳专门对网瘾高危人群的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做了大量的数据调查,数据显示,网瘾高危人群的几个特点是:

初二、高一、高二是危险期;经常在网吧或用手机上网;课余时间大多独自一人;节假日多在网上打发时间;对现实生活更不满意;对未来更悲观;人际关系相对较差;不被理解,不善沟通;感到孤独,不善交往。

网瘾高位人群的家庭特征则是:

粗暴、溺爱或者放纵;父母与孩子交流较少;亲子活动较少;父母不上网则家中不能上网;父母反对孩子上网。

孙宏艳说,易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多数是缺乏温情教养方式的孩子;不会应对压力的孩子;缺乏社交能力的孩子和自我认同度低的孩子。

拒绝不良网络游戏,还未成年人一片网络净土

“小孩子为什么要玩网络游戏?他可能在追求一种‘升级’。人生跟游戏是一样的,你要告诉孩子,你在网络游戏中可以反复升级,在生活中的升级是没有第二次的,为什么学技能?就是将来到社会上能有‘大招’。”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说。

朱巍说,自己亲眼见到有人从成绩很好,一瞬之间,变成另外一个人,从形象、神态。游戏害人。网络游戏是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拦路虎。但现在的大环境也让家长有时候无能为力。朱巍建议,应加强平台责任,落实实名制,如果是未成年人注册,未成年人的充值行为,家长作为监护人是可以否认的。

“小孩子等爸爸妈妈睡了,凌晨躲在被子里玩游戏,家长知不知道?”朱巍说,韩国国会出台一个法案,禁止青少年深夜玩游戏,在晚上12点到凌晨6点,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强制断网。我们也可以参考并禁止未成年人玩游戏。朱巍算了一笔账,对未成年人一刀切不玩游戏,游戏公司来并不损失什么,因为游戏公司赚的大部分的钱,来自于成年人玩的游戏。未成年人本身没有钱,很少有家长支持未成年人玩游戏,所以把未成年人的网络游戏市场切掉之后,游戏公司仍有盈余,社会责任还变好了,何乐而不为?

朱巍也认为,治理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是一个综合系统的工程,需要家长、社会、学校、媒体等的多方努力。

孙宏艳建议:把电脑放在客厅;让孩子有3-5个好朋友;给孩子一个具体的目标,把大目标化成小目标;给孩子的手机功能越简单越好;尽可能陪孩子一起上网;找出孩子的优点,哪怕只有一条也要大力弘扬;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不能缺席;每天花点儿时间和孩子聊天;了解孩子的业余时间;了解孩子的朋友;教孩子几招和大人交往的技巧;培养一两项家庭的共同运动;和孩子一起做家务;理智地支持孩子上网;帮孩子培养一两种爱好或特长。

“家庭应成为预防网络沉迷的第一道防线。”孙宏艳说。

王大龙建议,学校应该拥有更多的管理权,不能只增加责任,更要赋予学校和老师更多的管理权限,允许学校禁止中小学生上课使用手机;允许老师没收、暂扣学生手机;学校和老师应当拥有对违规学生采取强制手段的权利,允许学校出台规范学生使用手机、ipad的校规。

王大龙也建议,家长和孩子商量,订立铁的规矩。同时,也应该发挥媒体责任,加强预防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舆论引导和监督。

李玫瑾建议:关注亲子关系;小学阶段要关注行为习惯的改变;加强自控力的培养;评估孩子的心理类型;扩展学习类型;重视体力之苦的训练。

“防止网络游戏的负面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帮助孩子建构以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为共同基调、为主基调的健康生活方式。为孩子摆脱游戏成瘾建设一个替代性的生活方式。让孩子找到其他的乐趣。全社会也要关注青少年研究,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王义军建议。

专家建议,始终把维护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未成年人安全放在首位;企业不能为经济指标、经济效益而忽略甚至损害未成年人的权利;媒体应加强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的舆论引导与监督。

国家各相关部门应各司其职、各尽所能、相互配合,制定保障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应不断完善网络游戏的监管机制,严格网络游戏的审批制度。从源头上、机制上设置关口,将一切有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游戏“拒之网外”;大力推进网络游戏分级制度,禁止未成年人注册不适合其年龄的网络游戏;应敦促互联网企业和游戏厂商加强网上内容建设,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帮助未成年人摆脱游戏沉迷负面性。游戏生产商或服务提供者应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坚持社会良知与商业效益的统一。

教育工作者要警惕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现象,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辨识能力,自觉抵御成瘾性网络游戏等危害健康与安全的不良网络内容;通过校内外的网络体验和实践,多形式、多渠道引导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科学对待、合理使用网络

家长应积极履行教育与监护责任,用开放的心态对待网络,与孩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家长应主动提高对沉迷网络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能力;重视家庭建设,自觉做健康生活的典范,给孩子积极的生活引领。(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张春铭)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