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善达克沙地中的治沙故事:让牧民和草场都告别“灰头土脸”
来源:中国新闻网 | 2023-09-26 10:37:47

中新网锡林郭勒9月25日电题:浑善达克沙地中的治沙故事:让牧民和草场都告别“灰头土脸”

作者 奥蓝 都日娜 兰春萍

秋意渐浓,正值丰收。这些天,镶黄旗牧草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基地中的华北驼绒藜长势旺盛。据了解,今年基地育成华北驼绒藜400万株,其中200余万株用于沙地治理。

图为牧草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基地中的华北驼绒藜长势旺盛。兰春萍 摄

镶黄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大草原西南端,素有“锦绣草原”美誉。这里有浑善达克沙地区域面积77.1万亩、沙化土地面积74.6万亩。曾几何时,土地沙化严重、生态不稳定是严重影响当地农牧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要问题。而“治浑善达克沙地,护一方青绿”也成为当地政府和农牧民的头等大事。

2022年,牧草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基地建成并投入运营。这里主要负责培育适宜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耐寒、适应性强的优质树草种苗,为当地生态修复和畜牧业发展提供合适的种源。

“华北驼绒藜是我们选育的适合本区生长的植物。”基地工作人员郑文胜告诉记者,驼绒黎种子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等,种植后可间接支持大面积防风固沙。“这种作物营养价值丰富、草产量高,可用于牲畜喂养,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

华北驼绒藜只是当地治沙的诸多尝试之一。这些年来,镶黄旗政府针对不同沙地性质和沙化程度,采取多种防沙治沙措施修复草原生态,如大力实施林草工程、水利工程,建成完整的防治体系;修建穿沙乡村路,打通沙区与外界联系,为治沙提供交通基础条件和依托;完善沙区畜牧业基础设施,引导牧民科学规范养殖,避免过度放牧......

牧民张佃宏的家就在浑善达克腹地,回忆治沙前的生活他这样描述:“草场上几乎没有任何植被。1999年开始,天天刮沙尘暴,我们出去经常是一脸土、一嘴沙,人和牲畜都受罪。”

2002年,当地政府对张佃宏所在的嘎查(村)进行整体搬迁,对沙区进行飞播造林种草。在草场逐渐恢复生机后的2012年,牧民们陆续返乡。

“这几年我们放牧的理念也变了,不是一味繁育扩群,而是减羊增牛、少养精养,希望让家乡生态环境恢复得更好,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好。”张佃宏说道。

图为斯琴正在巡护自家草场。都日娜 摄

“我想通过种植更多的树木绿化家乡、改善生态环境。土壤墒情变好,也有利于放牧,收入也会增加。”牧民斯琴家的草场也在浑善达克沙地里。30年前,因为干旱和过度放牧,草场沙化严重,牛羊几乎无草可吃。为了让自家草场重新绿起来,过去30年中,治沙是斯琴除放牧外最重要的工作。草场哪里有沙化,他就扛起树苗追到哪。

现在,斯琴家已是大变样,房前屋后长着成片挺拔的树木,牧草长得高又壮,牛儿与候鸟一同栖息湖边,好一派草原牧歌的景象。

斯琴说,当地每年都会进行防沙治沙宣传,也会为牧民免费提供树种、飞播造林种草。像他这样的牧民在当地还有很多。

图为位于浑善达克沙地周边的镶黄旗翁贡乌拉苏木阿日舒图嘎查的生态恢复情况。达布希拉图 摄

据统计,2000年以来,镶黄旗投入上亿元开展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总面积45.46万亩。

“生态环境不断好转,植物种群呈现多样性,植物高度明显增加,生态环境不断好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逐年显现。”镶黄旗林业草原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哈斯其其格告诉记者,镶黄旗境内的浑善达克沙地,植被平均覆盖度由10%提高到30%以上,沙区产草量比治理前有所提高。

经过综合治理,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已形成一条东西长51公里,南北宽5公里的绿化带;镶黄旗境内浑善达克沙地沙区流动、半固定沙地面积由50万亩减少至1.7万亩,重度沙化土地得到基本治理,沙化退化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沙化土地面积和沙化程度实现“双减”。(完)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