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一辈子与草原结缘 98岁仍然笔耕不止
来源:每日商报 | 2022-05-09 08:20:30

“涵养动中静,虚怀有若无”,这十个字座右铭是对他最恰当的描述。任继周是中国草业科学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一辈子致力于草业研究,是我国著名的草地农业科学家,却称自己为“草人”。

如今,98岁的他仍坚持每天工作和学习。为了提醒自己“分秒必争”,他在家中挂满钟表,“我要珍惜借来的时间。”

近日,中央广电总台《吾家吾国》栏目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

◆冷门造就他的成就

第一次考察就与甘肃的草原结缘

1943年,任继周中学毕业,他选择了畜牧兽医专业,他的目标是“改善中国人的营养结构”。

1948年,从南京中央大学毕业的任继周接到我国著名兽医学家盛彤笙的邀请,受聘于兰州国立兽医学院,从此与甘肃、与草原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0年,任继周从南京出发,穿越大半个中国辗转来到兰州。他5月到达兰州,6月就开始了第一次外出考察。

这样的考察,任继周后来不知有多少次,但是任继周庆幸自己做了正确的选择:“甘肃生态类型丰富多样,横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还有内陆河流域的荒漠地区,从湿润到干旱,从低海拔到高海拔,草地类型非常复杂,我可不能放过这块宝地。”

就这样,他先后在国立兽医学院、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等单位从事草业科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一干就是近70年。

成就无一不与草原有关

而说起任继周的成就,无一不与草原有关:

他创建了我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

他创建了草原分类体系,较国外同类研究早了8年;

他提出的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畜产品单位,结束了各国各地不同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

他创造了划破草皮改良草原的理论与实践,使我国北方草原生产能力提高一倍,并得到推广应用;他建立的草地农业系统,提出了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四个生产层、三个界面、三个发生因子群,在我国食物安全、环境建设和草业管理方面展示了巨大潜力;

他全身心致力于草地农业的科学研究,以第一、第二作者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95篇、学术专著24部……

仅仅开展科学研究还不够,任继周又开始了草业科学教学体系的开拓。

1977年,他主持制订了中国第一个草原本科专业全国统一教学计划。

1981年,任继周创办我国首个草原生态研究所——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

此后,任继周受农业部委托,先后制订了草原科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他几乎参与了中国草业科学教育发展的每一个步骤,培养了我国早期草业科学界的很多人才。

1995年,任继周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草原就是他的命脉

从两顶帐篷的试验站开始系列研究

1956年,当时只有33岁的任继周在海拔3000米的甘肃天祝县乌鞘岭马营沟,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高山草原试验站。那座任老口中的试验站,其实只有两顶帐篷,“夜闻狼嚎传莽野,晨看熊迹绕帐房。”这首诗句是任老描写的当年的状况。

身上爬满虱子的生活,恐怕在现在影视剧里都很难看到类似的桥段了,而对于亲身经历过那段时光的任老来说,不光不觉得苦,反而觉得那样的经历带给他更多的是福气。

上世纪50年代末,他提出草原的“气候—植被—土壤”综合顺序分类法,后发展成为可以覆盖全世界的草地分类方法,较国外同类研究早了8年;

他与第八机械工业部的科研人员研制出我国第一代草原划破机——燕尾犁,解决了草皮通气透水的问题,使我国北方草原生产能力提高一倍。

建议“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结构转型

后来,任继周及其团队在黄土高原进行了草田轮作试验,结果显示:粮食单产增加60%,肥料用量减少三分之一,水用量大约节约17%,整体经济效益大约增加一倍。

在一系列试验的基础上,任继周认为耕地农业变为草地农业是大势所趋,结构改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食物安全问题。

2013年7月,任继周联合8位院士,向有关部门提交了“关于我国从‘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结构转型的建议”,受到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

近年来,任继周并未因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对草业科学的关注,反而更加难以割舍。

他的研究从草地农业生态学延伸到农业伦理学。他认为,研究草地农业系统必须探讨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他的这一研究成果,在2018年结集为《中国农业伦理学导论》出版。

创办草原生态研究所研究农业结构改革

上世纪80年代,任继周盼来了科学的春天。他申请创办了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研究起农业结构改革。

在做草原调查的过程中,任继周经常接触农牧民,他的思考领域也逐渐延伸到三农问题。

“改变农业结构、实施草田轮作,土地肥力会增加。种粮又种草,增加动物生产层,既可以增加粮食产量,又可以丰富食物(肉类)来源,提高农民收入。”任继周时刻关心着群众的餐桌和腰包。

之后,任继周还带领学术团队在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及沿海滩涂地区,深入开展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研究,逐步形成了草地农业生态学的理论体系,还陆续培养出一批懂得草地畜牧业管理的干部和现代农民,帮助大批农牧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授业乃是他的法宝

编写教材创建课程他乐此不疲

然而,“一枝独秀”并非任继周的追求。他将丰富的科研经验“揉进”草业专业教学,立德树人,带出了中国草业科学的“黄埔军校”。

大跃进时期,白天劳动,他便挤出晚上的时间搞专业。从晚9点到第二天凌晨5点,彻夜编写教材。他编写的《草原学》,成为我国高校第一部献礼国庆十周年的草原学教材。

之后,他创建了中国高等农业院校草业科学专业的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农业生态学等4门课程,先后主编出版同名统编教材;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倡导创办了草原专业;主持制订了以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培育学等专业课为重点的我国第一个全国草原本科专业统一教学计划等。

90岁高龄仍全程站立一个小时授课

2014年秋,经过其多年准备,“农业系统发展史”与“农业伦理学”课程在兰州大学开设。“农业伦理学”第一课,90岁高龄的任继周全程站立一个小时进行授课。

在他94岁时,主持启动了《中国大百科全书·草业卷》修编工作;又鉴于全国农业类院校和专业本科尚无开设农业伦理学课程,他积极编写本科生教材《中国农业伦理学概论》,即将付梓。

如今,关注草原一辈子的任继周,正思考人、地、自然的关系,探索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的精微伦理,想为我国未来生态健康发展、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一把“草业钥匙”……

98岁的他家中挂满钟表提醒自己分秒必争

如今的任老仍坚持每天工作和学习,因为眼睛不好,他的电脑显示器上用的都是超大号文字。

目前,98岁高龄的任老仍在忙着编写我国第一本农业伦理的教材,为了提醒自己“分秒必争”,他的家里挂满钟表。任老说,他最担心的事情是,有一天他不在了,但书还没写完,“在这个年龄,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我要珍惜我借来的时间。”(商报记者 虞洪波 综合报道)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