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体系有力支撑农业现代化_今头条
来源:经济日报 | 2023-10-30 10:07:39

水稻体系研发了“龙粳系列”品种,占黑龙江省水稻总面积50%;大豆体系培育的品种占全国推广面积50%以上;蛋鸡体系使国产品种市场占有率从20%提高到60%以上;虾蟹体系打破南美白对虾良种对国外进口的依赖……这是日前召开的全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上传来的消息。


(资料图片)

自2007年起,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启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农产品为单元、产业链为主线,覆盖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目前,该体系已涵盖近200种主要农产品,突破共性技术、集成关键技术、熟化配套技术,共研发1.1万多个新品种、8600多项新技术和1400多项新工艺、新产品、新装备,为加快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据统计,农业农村部推介的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一半以上是由该体系研发的。

产业链创新链融合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领域存在着条块分割、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分工不明、协作不力等问题,尤其是农业科技和产业经济之间缺乏有效链接机制,一方面导致许多科研成果束之高阁,没有得到有效转化;另一方面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这制约了产业发展,也呼唤着创新变革。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全国范围内集合了800多个科教和企事业单位的2700多名专家,围绕产业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每个体系分为遗传育种、产业经济等6个领域,每个领域设置若干科学家岗位,并在主产区设立若干综合试验站,每个综合试验站按照1∶5的比例,辐射所在地周边县(区),形成了覆盖全产业链的技术团队。

“制约我国玉米高产育种的主要瓶颈是优异种质匮乏。”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新海说,体系牵头组织,地方创新团队参与,对接企业协作,建立了四大区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前育种技术体系,努力破解高产玉米种质匮乏问题。通过岗位上科学家设计基础群体,试验站组成联合测试网,持续创制优异新种质。截至2022年,共创制优异育种新材料890份和优良自交系390个。

国家柑橘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邓秀新说,国家柑橘体系聚焦产业重大问题,从品种选育、产业布局优化、栽培模式改变到产后保鲜技术各环节开展研究和示范。从技术上实现鲜果供应期从4个多月到全年四季的跨越。体系支撑了柑橘产业近10年来的健康发展,让柑橘成为我国第一大水果。

10余年来,50个体系研发组装各类中试线500余条、生产线900余条,大幅度延长了农产品产业链条,有效带动了农业综合效益提升。

科研生产紧密衔接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认为,体系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多成绩,原因有多个方面:一是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通过中央财政稳定支持,营造了潜心研究、专心服务的氛围。二是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推动跨学科融合,充分体现育种、栽培、病虫害、加工等重点领域之间的互动性。三是聚焦产业综合性重大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分工协作,变单项研究为系统研究、变单点突破为多点集成。四是推动科研生产紧密衔接,在全产业链进行技术集成,在主产区开展转化应用,促进成果落地。

围绕产业需求,单个体系不断优化内部合作机制。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吴存祥说,大豆体系已实现岗站对接和站站互作,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交流、信息互通。

推进联合攻关是近年来这一体系发展的重要方向。“十四五”期间,设立了种业创新、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绿色低碳、智慧农业、产业经济5个跨体系的横向共性创新团队,着力解决重大行业技术问题,形成“共性问题从各体系中来、共性成果应用于各体系”的机制。此外,不同体系间也在加强技术合作。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也成就了一个个致富产业。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院长任长忠说,10多年前,燕麦荞麦规模化加工企业不到20家,产值仅30亿元;如今,规模化加工企业有150多家,产值超200亿元,燕麦荞麦产业腾飞得益于体系不断完善。

纵向协同横向合作

全国31个省份参照国家体系组织模式,立足本地优势产业,陆续启动了省级层面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创新团队,4500多名专家参与其中,构建了体系建设新格局。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德明说,目前吉林省有国家体系首席科学家1名、岗位科学家35名、综合试验站34个,覆盖31个体系。省体系始建于2009年,在全国起步最早,涉及农产品种类35个。国家和省体系团队专家联合培育出“翔玉998”“吉粳816”“延黄牛”等一批突破性品种,推广了保护性耕作、水肥一体化等一批重大技术。在纵向协同上,组织近50家单位开展全产业链科技攻关,实现“国家队”和“省队”协同。在横向合作上,围绕11个领域47个研究方向,聚焦产业难题,打破部门界限。通过多部门协作、产学研联动,实现国家体系和省体系有机融合。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姜卫良介绍,今年山东省组织体系研究制定小麦、玉米、大豆、花生4类作物生产技术意见,每名专家承包不少于100亩技术指导区,辐射带动周边不少于1000亩,近日发布了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十大技术。同时,山东增设了大豆、盐碱地农业、生态农业、现代耕作制度4个体系。优化调整后,山东省体系数量将达到31个,包括640多名专家,涉及170多家单位,服务产业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吴孔明看来,体系最大的创新就是围绕产业重大问题,推进大联合大协作。国家和省级体系的共同目标都是立足国情农情,遵循科技规律,服务产业发展。要让所有的资源配置都围绕产业流动起来,形成整体创新合力。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