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至21日,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安伟带队赴福州考察企业和学校,在其间的座谈会上,安伟透露了郑州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新方向:打造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2021年,河南新能源汽车产量刚刚突破6万辆,与排名第一的上海(产量超63万辆)有着10倍的差距,作为省会城市的郑州,要在未来跻身全国“第一阵营”,似乎并不容易。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郑州底子好、潜力大、发力点多,已具备冲刺“全国最大”的能力。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今年6月份,合合信息旗下平台启信宝联合城市进化论推出《2022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区域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超63万辆,居全国首位。而河南的产量仅为6万多辆,属于“后进生”。
从各省的排名来看,作为河南省省会的郑州,要冲进全国“第一阵营”,似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021年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郑州新能源汽车总产量为3.89万辆。郑州新能源汽车的产量,约占全省的64%。
“如果按照全国各城市的产量进行排名,郑州近4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属于中等偏上的位次。”在河南省社科院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袁博看来,郑州新能源汽车的产量不算低,说明有好的基础,一旦有头部企业的带领,产能会有质的变化。
突围中的郑州新能源汽车
7月30日,郑州17个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郑州航空港区比亚迪新能源产业园动力电池项目“位列其中”。开工仪式上,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比亚迪将积极助力河南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比亚迪的“落户”,让郑州新能源汽车的布局,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更为关键的是,兴港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只是比亚迪郑州生产基地的一部分。
去年,比亚迪就以7.27亿元竞得郑州4宗约4104亩工业用地,这一拿地面积与比亚迪在合肥的项目占地相仿,有业内人士推断,比亚迪郑州基地的年产能或许与合肥相当,达到40万辆。
今年7月初,宇通集团旗下的新能源商用车基地项目正式开工,预计到2031年可实现产值300亿元/年。
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二期项目近日已正式投产,郑州已成为上汽乘用车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和上汽产业布局最多、最完整的城市,未来上汽还将有更多纯电动汽车、混动汽车或氢燃料电池汽车在郑州布局和投产。
从引进比亚迪,到宇通新项目开工,再到上汽郑州基地二期投产,郑州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正“开挂”般高歌猛进。
郑州的“雄心”与实力
造车本就是郑州的传统“优势项目”,郑州拥有宇通客车、东风日产郑州工厂、郑州日产、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海马汽车等整车企业,形成了客车、乘用车、新能源汽车三大整车生产格局,整车年产能达到161万辆。
同时,焦作的电池原材料生产企业多氟多、洛阳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中创新航、许昌的配套设备制造商许继电气等郑州都市圈“圈友”城市企业,都将为郑州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来助力。
一份来源于“乘用车销量查询”的数据显示,2021年,郑州新能源汽车销量为7.8万辆,居全国各城市第8位,名次高于重庆、苏州、长沙、武汉、南京等城市,位居中部六省省会第一。
今年上半年,郑州保持了新能源车每月新增万辆的速度,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超过30%,高于全国20%的平均水平。
河南省汽车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李金保表示,高于全国的渗透率,说明郑州居民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高,这有利于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开拓市场。
弯道超车,郑州机会在哪里
今年4月,“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第一批)”公布,“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入榜。
一个月后,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以郑州为中心发展整车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客车、乘用车、载货车。并要求,到2025年,河南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50万辆,建成3000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7月,河南省汽车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成立。有专家分析,此次河南省汽车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成立,将发挥河南省产业与场景优势,助力河南新能源汽车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郑州市政府办公厅6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力争郑州全市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能超过100万辆,动力及燃料电池产能达到15万套,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
正是有了省级层面的重视,自身的高要求,以及强大的“硬实力”,在此背景下,郑州才有了喊出“打造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的魄力。(顶端新闻·河南商报首席记者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