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少省市在政策上考虑通过产业资本,助推农业企业上市。比如成立农投集团,通过资本投资的方式,引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这样将会改变过去单纯只通过财政补贴来推动企业创造收益的办法,而是深度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政府如何为农业产业服务?9月26日,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做客#顶端对话#直播间,深度畅聊“涉农企业如何走好资本路”。
财政支持应该用于补产业短板,不能大水漫灌
在沈萌看来,对农业企业的支持或者拨款,如果从财政口换成了一个国有企业平台,实际效果并不明显。这其中的核心,是要解决政策自身存在的矛盾。
第一是长期与短期的矛盾。沈萌提到,像农业这样的基础产业、准公共服务产业,它的周期非常长,包括制定的政策、规划也非常长,不能简单地关注于短期几年的效果,甚至于希望某个政策出台之后很快就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回报,追求短期效果的政策不利于农业长期稳定发展。
第二是支持与激励之间的矛盾。沈萌认为,如果投资方和补贴方是相同的,这等于把农业企业放在温室里面,企业会产生惰性,进而失去在市场中积极主动进行竞争的能力,它最后就变成了一个吃补贴、套补贴,甚至于骗补贴的企业。这种情况并不只存在于农业领域,实际上还存在于工业领域,导致实际上整个产业的基础发展并不好。
政策如何将支持和激励相结合?
沈萌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并不是因为企业活不下去了需要政策补贴来养企业,而是因为企业现在生存实力较差,政策补贴只是助推作用。企业应当把补贴当作锦上添花,不能将其当作救命稻草。把补贴当作救命稻草,这样的企业在市场中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对于企业来说能够利用、顺应政策,这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规律。要善于理解产业、理解政策、读懂政策,要善于利用政策制造的趋势来助力自身发展,而不是研究完政策之后利用政策去牟利。
对于投资人来说,大家关注的是顺应、响应政策的企业,顺应国家大政方针、政策、趋势的企业。“企业不能寄希望于政策把自己既送上风口又送到天上去飞。”沈萌说,这模糊了政策与企业各自所擅长的角色界限。
沈萌建议,无论是对企业还是产业,所有财政方面的支持,都应该用于补短板,不能够大水漫灌。大水漫灌会让真正需要水的地方滴水没有,造成整个产业链的循环难以维系。
农业产业要解决“上游资源过剩、下游资源紧缺”问题
需要关注的是,现在大农业产业链的问题,不在供给端,而在下游价值增长方面。
“如果政策把资源还导入到上游,就会导致上游资源过剩、下游资源仍然紧缺。”沈萌说,这样就没有办法把整个产业链做到更好的平衡,也就不能把政策的力道发挥到最大效果。
像农产品为主的期货交易所,需要激励农业企业参与,而不是许多金融投机者进行交易依附于农业产业赚钱。但真正应该利用这些金融政策、金融工具来控制降低自己经营风险的企业主体参与并不多。
为何这么好的政策、好的金融工具,被产业外的人利用,分享产业红利?沈萌认为,这和政府政策的目标群体产生了错配,这种错配极大影响了农业企业的发展。实际上,如果农业企业不能很好地发展,我们构建的金融工具、金融衍生品,就缺少了坚实的基础。
从目前来看,还没有呈现一个农产品金融衍生品发达的市场,这核心在于其参与的农业企业少,原本应该坚实利用这些政策工具的产业、企业,没有最大化地利用上好的政策工具,反而让对于产业发展并不重要的群体享受到了政策红利。
农业投资平台如何搭建?当关注产业长远发展
沈萌建议,政府组建农业投资集团这样的平台,应该从市场化、产业化的角度去补短板,引导农业企业做更长远的规划,做追逐短期利益的民营资本不愿意承担风险的基础工作,不能把产业投资平台变成一个赚钱的工具。
“因为如果能够把农业产业做大做强,最终的收益一定属于这个平台,属于这样的一片土地。”沈萌说。
沈萌建议,政府背景的产业资本,要更多地扎根到底层、关键、基础的环节,去支撑这些产业,帮助这些农业企业规避长期波动的风险,让它们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推动整个行业的创新、研发,让企业、行业有更好的发展机会。(顶端新闻·河南商报首席记者杨桂芳记者金艾琳王访贤实习生单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