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人院》 看似模仿美剧,实则真实世界的大杂烩
来源:新京报 | 2018-08-20 09:00:35

《疯人院》中精神病人群像。

近些年,“美剧品质”不但成为了一种荣誉,更加成为了口碑、市场回报的极佳指标。很多影视剧因此也都热衷于模仿美剧的形式。比如最近上线的网剧《疯人院》,其宣传海报、每集片头的美术设计,甚至放出的宣传片的风格都很明显对“美剧”有所借鉴;题材也是近些年来“美剧”中很流行的超感知能力、精神异常者,对年轻人有相当的吸引力。然而通过观看本剧,笔者不禁产生一个怀疑:模仿美剧的形式是否是追赶国际一流作品的终极途径?

观影体验:缺乏统一的风格形式

《疯人院》第一集开头确实有点美剧的意思。主角孟喃(刘畅扮演)上来没有废话,干净利索地展现本剧的核心元素——“通感侧写”的超感知能力,追踪另外一个被抓走的超感知者,然后他就陷入了使用能力的后遗症中。这里的镜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美剧《大群》(Legion)等剧里人物陷入幻觉和精神痛苦的桥段。这种被网友戏称为“意识流”的表现手法,该剧明显不如一些美剧用起来那么纯熟完善,但应该说达到了过得去的效果。

然而,开场二十分钟后,孟喃真正走进“久山市疗养院”,也就是剧名所指的“疯人院”,画风忽然开始了大幅度偏移。表现精神病人的方式与十七年前的《大腕》为代表的那种戏谑和猎奇没有明显的区别和改进。医护人员出场后,我们又仿佛来到了那种缺乏专业性调查和生活体验的半吊子医护剧现场。总之就是人物对话速度迟缓、缺乏真实感;医护人员没有专业感,精神病人形象老套;台词里不时冒出的网络词汇和网络段子,比如“大宝剑”、“惊不惊喜、意不意外”也十分尴尬。

就在这个时候,梅婷扮演的精神病人挺身而出,以自己的演技完成了救场壮举。不但梅婷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在她幻觉中的七个“鬼”的造型也能看出,剧组其实是花费了心思的。恐怖气氛的营造也非常不错,虽然还是免不了要用到“突然跳出来吓你一跳”的老套手法。看完第一集,笔者觉得这大概就是一个中国版的“超感者利用自己的天赋,解决精神疾病患者痛苦”的电视剧了吧。然而,画风再次转移,出乎所有人意料。

第二集忽然出现了“烧梯子”超度亡者的情节,片子的画风摇身一变,成了我们无比熟悉的港产鬼片,后面甚至还有天师开坛作法。剧组在表现这种题材时,手法异常纯熟、行云流水,毫无生涩之感。然而当我们以为这就是一个港式鬼片的时候,片子的画风忽然又是一变,转向了表现精神分裂患者内心的心理学科普剧。原来这根本不是鬼片,更接近于“走近科学之心理学篇”,还附送了一个“开车不要乱打远光灯”的交通法教育环节。

当大家以为该剧要走心理学探索的路线时,下一集又忽然出现了非常具有“X档案”风格的“人体自燃现象”;当人们以为这一个故事单元是探索人体未解之谜的时候,故事忽然转向了知名作家枪手这种话题;当观众以为该剧真正的主题是探讨个人道德和良心的时候,下一个故事忽然又变成了关注残障人士生存困境的社会伦理剧……总之,这个剧出乎意料涉及各种各样的毫不相关的题材。随着题材的改变,镜头语言和对话风格也随之会发生相当大的变化。缺乏统一的风格形式,这一点其实是非常让人疑惑的。不过这种结构本身倒不算胡闹,在美剧中经常能看到,以主线剧情为干,以分支剧情为枝叶,涉及更大范围的故事和人物,以追求变化和丰富度。

更加让人眼花缭乱的是,主创团队还在剧中插了很多风格更加奔放的短视频创意彩蛋。比如日式综艺形式的《校园神秘现象TOP10》、七彩荧光化学实验、中国风精神卫生宣传片、一本正经的“拓思集团”宣传片、《舌尖上的久山》等等。类似的彩蛋和创意在美剧中也有,但是这种属于典型的锦上添花,片子本身足够好就是亮点,片子不好就是黑点。

总的来说,剧组似乎一开始完全没有想好风格问题,只是根据每一集的剧情随机应变,甚至有一种很强烈的边拍摄、边学习的随意感。然而出乎意料,这十来集大杂烩一样的东西,反而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好评。

一点也不“美”的场景,展现真实生活

笔者认为该剧可以得到一部分观众的认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主创团队并没有盲目模仿美剧中同类题材的套路,或者刻意地美剧化。毕竟美国人民的生活不是中国人民的生活,所关注的事情、审美偏好都有极大不同。很多影视作品的失败,其实都可以归结为缺乏对自己脚下这片土地上真实生活的了解和表现。

该剧最大的优点是试图去讲述当今普通中国人所熟知、所关注的事情,诸如司机乱开远光灯,名作家代笔,安乐死和临终关怀,保姆犯罪,孝道和个人价值冲突,大学生性教育,留守儿童问题,致幻蘑菇和食物中毒,偏远地区和现代社会之间的价值鸿沟等等,使得该剧具备了这些年越来越少见的真实感。作为这种极富勇气的尝试的附带效果,《疯人院》毫不介意把那些如同“癣芥”的地点和细节放在镜头下:洗头房和其工作人员、装饰艳俗的情趣酒店、桥下的无家可归者、随处可见凌乱停放的电动车等等。比如在第二季中某个出租屋的场景:在没有独立卫浴的出租屋,一个懒惰或者颓废的人,会用矿泉水瓶子接自己的尿液,这些瓶子就随意地堆放在屋子里,这正是一些普通打工者都有可能碰到的事情。

这些场景一点也不“美”,但是它们却可以唤起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其意义绝不在于猎奇或是审丑,而是着意于展现一个真实的世界。

又一个配角拯救主角的作品

该剧另外一个核心竞争力,就是配角们尤其是那些老演员们的精湛演技,诸如梅婷、杨新鸣、于滨等等这些演员简直就是在一路狂飙演技。如果没有这些演员的突出表现,只依靠男女主演相比之下略显生涩的演技,这个剧是完全立不起来的。笔者甚至一度怀疑该剧真正的主演根本不是串场用的男女主,而是每个故事的那个主角。是这些真正的“主角”,他们向我们展现了充满现实感的情感和生活,让我们为之感动乃至洒泪,这是一种比煽情高级得多的表达。

所以永远不要低估了观众对于演员专业性的判断力,尤其是经历无数影视剧洗礼的当代观众。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他们看得清清楚楚。而那些技术精湛、敬业的演员,才是这个行业极为宝贵的财富。

剧本方面,本剧的剧本严格遵循了“每集必有反转”的编剧原则。这个技巧说起来简单,但是《疯人院》再次说明,越是这种“简单”、“基本”的东西,只要可以坚持下来,并且认真执行,观众并不会吝于认可和赞美。这些东西,其实和所谓模仿美剧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而是更普适更加基本的文艺创作原则。

找到中国人的“语言”才是最重要的

正如前面所说,《疯人院》剧组一直处于一种摸索不同的题材和风格的境地。比如第二季因为主线剧情回归,又开始了一种完全不同风格的叙事模式,剧组又摸爬滚打一路。虽然极为不成熟、不完善,笔者其实非常赞赏这种勇于挑战自我的态度。如果所有人都只敢躲在自己的舒适区,进步又从何谈起呢?甚至叙事手法的不成熟也不能说是剧组的责任,要知道在影视行业,每一个看似简单的类型和题材手法,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创造一种恰当的表现“语言”,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除非有成熟的先例可循。

所以,对于这样一个看起来似乎风格混杂、依然有些青涩稚气的作品,他们所作的尝试绝对值得称许。笔者也对主创团队能够产生什么样的进步、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充满了期待。

□宅殆(剧评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