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革开放之初5.7万吨的年产量,一路增长到2019年的3933.87万吨,小蘑菇在中国已成长为大产业。目前中国是全球食用菌最大的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
近年来,随着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加速推进,许多地方将食用菌产业作为区域经济调整、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产业争资源的小小食用菌,默默作出了贡献。
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市场形势变化以及“后疫情时代”影响,使得食用菌产业发生深刻变化。如何做好食用菌全产业链和内外贸一体化市场布局,成为产业下一步发展的关键。
在日前举办的2021中国(贵州)食用菌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大会上,业内权威专家、知名菌企、加工企业、采购商代表等汇聚一堂,共商、共叙、共谋食用菌产业新发展,为推动乡村振兴开新局作出新贡献。
补短板,
小蘑菇做强大链条
中国是食用菌第一出口大国,近几年的年出口额为30亿~40亿美元,出口至东盟、欧盟、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主要以干香菇、干木耳、双孢蘑菇罐头等为主……这是记者从2021中国(贵州)食用菌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大会上获悉的一组数据。
这反映了中国食用菌的出口现状出口量虽大,但主要以初加工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深加工发展滞后,尤其从事精深加工的食用菌出口主体小、少,产品结构单一,档次较低。
实际上,这也暴露出中国食用菌产业链的短板。中国食用菌协会流通分会副会长、青岛联合菌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伟在会上直言,目前食用菌在生产端存在追求产量稳定、忽略品质及农残的问题;流通端存在流通链路过长导致效率低、成本增加的问题;消费端存在无法从消费者需求出发,保证食品安全及品种丰富性需求的问题。
雪上加霜的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也给食用菌的生产、流通、销售端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食用菌及制品分会副秘书长黄亚东在会上直言,疫情严重打击了餐饮和旅游行业,直接影响了珍稀食用菌的需求;大幅增加了出口企业成本;周边国家的疫情反复影响了正常的边境贸易;全球经济下行削弱了整体购买力。
黄亚东预测,后期随着全球疫情防控总体形势向好,国外需求将总体稳定,食用菌及其制品出口继续下滑空间小,不过部分品种仍会持续承压。短期来看,出口快速反弹难度大;长期而言,仍有望恢复到历史高位。
“重要的是,在‘后疫情时代’,各国会更加重视本土供应链的建设,减少对进口产品的依赖。单纯的食用菌产品出口已遭遇瓶颈,我们只有结合资本、技术、装备、人才的整体输出,才能更好地‘走出去’。”黄亚东说。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食用菌及制品分会秘书长刘自强在会上表示,进入新发展阶段,食用菌产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更高要求只有从供应链、供应链金融和产业互联网角度打造食用菌产业互联网,中国食用菌产业才能真正做强做大。
刘自强进一步分析,可以从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律和趋势将其分为如何种好菇、如何卖好菇和如何体现菇的价值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发展以鲜品和无限接近鲜品的速冻和冻干产品为主;第二个层次是将食用菌产品同米、面、调味料、火锅底料、休闲食品、功能性饮料、酒等食品行业结合,走与大食品产业拥抱的道路;第三个层次是食用菌大健康产业,即做食用菌生物科技深加工,做食用菌生物科技休闲养生产业。
“由此可见,菇种出来之后,如何与大食品产业拥抱,如何做好食用菌产品内外贸一体化市场布局,是当前企业亟须思考的问题。”刘自强认为,中国食用菌发展的当务之急是适度扩张,把大量精力、时间和财力放在菌种研发、渠道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夯实基础,修炼内功,切不可盲目乐观,要从资本、产业、营销、品牌等角度和维度来考量,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有前瞻性的食用菌战略发展规划。
食用菌拥抱数字化时代
机遇总是伴随挑战而生。疫情对食用菌产业造成冲击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数字化进程。
中国工程院、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在会上坦言,目前,中国食用菌产业面临基础设施滞后,标准建设化程度低,信息化、工厂化程度低,产业链延伸不够,产能过剩等诸多挑战,亟须进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构建种植、加工、销售、市场的大数据平台。
“智能化、工厂化生产是未来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数字技术提升食用菌行业现代化水平、转变发展方式,也是中国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赵春江如是说。
为此,《2020年种植业工作要点》明确要求“促进产加销衔接,大力发展订单生产”“打造各具特色的种植业全产业链”。
赵春江表示,数字技术应用于传统食用菌产业,对提升产业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发展现代食用菌装备技术产业,提高生产效率、管理经营决策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他进一步分析,中国食用菌主要以鲜食为主,加工率不足6%,产品主要为简单的干制品和腌渍品,与发达国家75%以上的加工率相比差距较大。食用菌加工多依赖人工,效率低,成本高,品质不稳定,其智能化加工尤为重要,“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食用菌的规模化、标准化、节能化、智能化生产,提高食用菌品质和加工效率”。
刘自强则从生产端分析了食用菌智能化工厂的重要性。从食用菌栽培基质来分,以麦草为主的是草腐菌,其产量占比为15%;以木屑为主的是木腐菌,其产量占比为85%。木腐菌根据栽培模式又分为瓶栽和袋栽,15%为瓶栽,85%为袋栽。“由此可见,中国食用菌产业真正的优势是袋栽,如何将袋栽做到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将决定未来食用菌发展水平。因此,企业必须从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入手,加快推进食用菌装备实现数字化。”
在四川哈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兼研发总监陈冲看来,真正的食用菌智能化工厂不是靠买几个自动化设备或软件就能实现。“准确地说,智能化工厂是充分利用物联网和信息化技术,通过软件实现企业各种有价值信息流的汇总和分析,同时可对生产车间设备进行柔性管理和科学维保管理。”
赵春江强调,中国不能完全照搬国外模式,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设施食用菌智能化装备与系统,提倡双模式长期并存,即以企业为主体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模式和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法设施食用菌生产模式,坚持工厂化制棒、农户出菇,为食用菌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及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渠道为王 终端制胜
任何一个行业都离不开销售,食用菌行业亦是如此。
“未来,食用菌产业发展最终取决于对消费者的竞争。谁能读懂消费者的需求,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谁就将占领消费市场,并笑到最后。”这是刘自强反复强调的一点。
刘自强表示,目前中国食用菌产业流通尚处于初级阶段,仍然以一级批发市场为主,超市里只有10%~20%的供货量,尤其是食用菌消费量的80%都集中在餐饮环节。在中国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需要用工业品和快消品的眼光去看待食用菌消费,必须加快建立终端渠道和品牌建设。
可以说,深加工、菜品化、产品化是食用菌产业升级的必然出路。
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总经理成爱丽对此持相同观点:“单一的鲜品流通形式已无法满足当代消费者的需求,要促进食用菌产品向深度精细化加工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鼓励向食品、营养品、保健品、药品、化妆品等多个领域开发延伸。推广人工科学栽培技术,开拓创新美食资源,走向国际市场。”
新消费时代,食用菌行业正在经历产品、体验、情感、原料、技术、渠道的迭代升级。特别是疫情发生后,民众消费习惯变化倒逼渠道转型升级,技术革命升级使得食用菌产品功能向营养食品转变。
针对上述变化特点,华糖云商&食业头条郭建伟分享了自己的推广传播经验:对于食用菌企业来说,要给消费者“种草”优质产品,拓展营销市场,讲述品牌故事,培养社交互动,引发消费者购买产品并分享消费体验,通过裂变传导的方式不断扩大品牌“粉丝社群”。
对于食用菌产区来说,要建立行业标准,组织产业峰会,建立服务平台,促进全媒体及点对点、社群传播,精准触达全产业链成员,实现品牌占位、建立产业生态的目标。
此外,成爱丽表示,要注重培养食用菌餐饮文化及消费习惯,扩大食用菌消费群体,打造食用菌餐饮一条街、野生菌美食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