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时代周报记者从多位券商投行人士获悉,多地证监局出重拳,对IPO项目组各家中介机构逐个进行约谈,对不满意的项目“不验收、不申报”。
“各地证监局都提高了验收要求。”北京一位投行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称,“现在审核太严格,大家目前只能按标准‘加班加点’,实在不行就再等等。”
监管层“严把IPO入口关”之下,据时代周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15日,A股市场已有约70家拟IPO企业终止审核或注册,远高于上年同期,除个别被否原因以外,其中多数系主动撤回上市申请材料。
“充分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紧紧把住信息披露这个核心,健全有利于注册制实施的全流程监管体系,通过坚决和有效手段压实发行人及中介机构责任,避免‘带病闯关’,提高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证监会发言人指出。
IPO堰塞湖“泄洪”
业内普遍认为,IPO项目大规模终止,与监管加码不无关系。
有投行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确认,各地证监局约谈券商,提高验收要求,“确有其事”。他认为,监管此举主要目的是去“堰塞湖”。
时代周报记者获悉,3月2日下午,深圳市证券业协会投资银行业务专业委员会2021年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在深圳召开,就“IPO撤回率高企”面询多家券商。
“在会上,券商各抒己见。有的券商觉得监管压力大,被罚怕了,所以对于有瑕疵的企业,选择撤回材料。”在上述投行人士看来,撤材料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有的IPO项目是因为地方政府或者投资机构“赶鸭子上架”,有的项目想在更新财报前卡着时间点报材料。
IPO审批从严背后,是“堰塞湖”再现。截至3月初,包括中止项目在内,A股共有753家拟上市企业正在排队。其中,核准制下的主板及中小板在审企业占比仅22.7%,剩余近八成企业均希望通过注册制实现上市。
2月26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在就IPO申报企业情况答记者问时表示:“科创板、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改革以来,总体成效明显,市场各方反映积极正面,企业踊跃申报上市,IPO排队数量增长较快。”
截至3月初,A股已通过发审委或交易所上市委审核的公司合计266家。其中,注册制下的上市企业占绝对多数,为210家。
此前,IPO过会率较高,也出现大量企业上市后“破发”的现象。Wind数据显示,2019年7月22日至2021年2月21日,科创板运行19个月的时间中,已上市229家公司,其中有29家公司跌破发行价,破发率为12.66%。
上述投行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当前,监管审核从严情况下,不少存侥幸心理的“闯关”企业萌发退意,纷纷撤回申请材料,排队企业下降,将有助于IPO堰塞湖成功“泄洪”。
保荐机构谁最“受伤”?
监管要求趋严,IPO“撤单”增加。
“IPO项目验收要求提升,近阶段经常出现一天内,多家企业主动撤材料的情况。”北京一位券商投行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3月2日当天,有6家企业终止IPO。其中,无锡市尚沃医疗被保荐机构撤回科创板上市申请。此前,该公司因经营业绩与预测存较大差异而遭监管警示。
不少头部券商纷纷“中招”。今年1月31日,证券业协会组织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抽查名单第二十八次抽签仪式,抽签名单共有20家,其中多达16家IPO企业已撤材料。
这些IPO企业背后涉及多家头部保荐机构,包括中信建投证券、东吴证券、招商证券、中银证券、安信证券、民生证券、华泰联合证券、东兴证券、东海证券等。
今年以来,券商龙头中信证券的IPO终止项目数量,位居行业前列。截至3月5日,中信证券保荐的企业2021年内终止上市审核数量多达11家,包括创业板6家、科创板4家、主板1家。
3月伊始,中信证券参与保荐企业中,就有3家终止IPO。它们分别是苏州星诺奇科技、无锡市尚沃医疗和中消云科技。今年2月,中信证券刚刚因存在个别IPO保荐质量不高等行为,被证监会采取责令改正的监督管理措施,要求其对投行等三大业务深入整改。
对于IPO收紧态势,上述北京券商投行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严查“入口关”将常态化,但注册制红利尚未结束。
从整体来看,券商2月IPO承销成绩单已出炉。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月,共有15家券商完成了IPO承销业务,募集资金总额为149.10亿元,合计实现承销与保荐业务收入10.03亿元。
IPO承销规模排名前5的券商分别为东莞证券、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国金证券和中信建投,IPO承销金额分别为20.66亿、19.58亿、16.72亿、15.41亿和15.04亿元,市场份额分别为13.86%、13.13%、11.21%、10.33%和10.08%。
“今年以来,IPO保持了常态化发行,既没有收紧,也没有放松。”证监会新闻发言人称,实施注册制后市场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有关方包括发行人、中介机构等存在对注册制的内涵与外延理解不全面等情况,形成有效的市场约束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