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车电商 后融资时代IPO还是被并购?
来源: 新京报 | 2018-06-13 09:04:15

进入6月,二手车电商行业热火起来,资本对二手车电商的热情与日俱增。

继优信二手车在月初宣布赴美IPO之后,6月6日,收车平台车置宝传出完成8亿元人民币D轮融资的消息。同一天,线上拍卖平台天天拍车也宣布完成1亿美元的D1轮融资。在此之前,瓜子二手车于3月宣布获得8亿美元C轮融资,人人车于4月份宣布获得3亿美元新一轮投资。

二手车行业的战火在2015年点燃,势头经久未减,市场发展也日趋多元。在有限的市场空间中,先后有优信二手车、瓜子二手车、人人车、天天拍车、车置宝、大搜车等企业加入竞争。

在烧钱补贴下,二手车电商迎来爆发期,但在这背后,平台检测报告造假、消费维权难等行业问题频繁见诸报端。如今,二手车平台密集获得新一轮融资后,拿到钱后的平台还会上演“烧钱大战”吗?竞争之下行业痛点能否得到解决?

“花样”竞争:

多自诩“行业第一”,有平台营销费超营收

二手车平台的互相较劲,从它们最近的融资消息中就可以看出端倪。6月6日,车置宝宣布完成8亿元D轮融资,当天晚间,天天拍车也宣布完成了1亿美元的D1轮融资。此次融资,车置宝表示自己占据了二手车C2B领域的主要市场份额,而天天拍车也称自己是全国最大的二手车线上拍卖平台。同为二手车C2B平台,出现两个“第一”。车置宝CEO黄乐表示,“我觉得资本市场更清楚这个事情,不管是从单台车收入、交易量、转化率、成交率等,我们都是第一。”

今年一季度,二手车C2C平台人人车宣布,公司新增车源、成交量、平台营收三大核心指标均冠绝业内,成为当下汽车交易服务领域的领头羊。同为C2C平台的瓜子二手车也对外宣称,其为全国最大的二手车平台。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不少二手车平台常引用第三方数据体现市场份额,而各家第三方数据也不尽相同。

有二手车平台甚至为此打起了官司。2017年末,因不满瓜子二手车在官网、微信、手机APP及各大网络平台广告中宣传自己“遥遥领先”、“全国领先”等用语,人人车以不正当竞争为由将瓜子网诉至法院,索赔1亿元。作为回击,瓜子二手车因认为人人车使用“买车0首付,三天包卖”等不实的宣传语,以片面性、歧义性语言进行宣传,造成相关公众误解,构成不正当竞争中的虚假宣传,将人人车诉至法院。

业内人士认为,二手车行业数据不透明,各玩家都声称自己占据主要市场,取得行业领先地位,外界也难以判断。“这个行业比较小,竞争者又多,如果不能做到行业领先,往往不能实现盈亏平衡。而各家的运营数据,都不会直接公开。对外宣称自己是行业领先,既是内部运营的目标,也是市场竞争的要求。”互联网分析师唐欣表示。

二手车平台的竞争不止于此,在广告推广方面更是不惜血本。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二手车电商的营销大战是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的,当年的广告投放总额超过8亿元,2016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12亿元,上涨50%。2017年下半年,瓜子二手车公布了最新广告投放规划,相关文件显示,瓜子二手车在2017年底之前陆续投放5亿元广告费用。

此次赴美申请上市的优信2016年、2017年以及2018年一季度在销售和营销上的投入分别为7.94亿元、22.03亿元以及6.33亿元,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96.2%、112.9%、以及97.5%。

乱象依旧:

交易不规范,法院曾认定平台格式条款无效

二手车电商目前要面临的,一方面是行业竞争的加剧,另一方面是部分用户对平台的抱怨。

贵州的卢先生最近在某平台上购买了一辆二手迈腾,提车之后,他觉得自己可能上当受骗了。根据4S店的检查,卢先生购买的这辆车做过全身喷漆,后门也被拆过。“这种情况比较大的可能是车尾被撞过”,卢先生表示,可是购车时车辆通过了平台评估师的检测,这是最令卢先生不满的地方。

对于为什么会去购买二手车,卢先生表示“这个比较实在”。他口中的实在是指价格低,迈腾新车的价格区间在20万-30万元,而卢先生购入这辆二手车只花费了八万六千元。

卢先生的遭遇并非个案。2016年3月,郑女士在某二手车平台签订购车合同,购买价格9万元、车辆仪表盘显示里程数4.9万公里的小汽车一辆。后郑女士将车辆送至4S店做检测,检测记录显示,该车辆实际行驶公里数在半年前已经达到9.8万公里,与车辆里程表显示数据相差较大,郑女士认为该平台存在欺诈行为。法院审理认为,该平台检测报告中的“不对真实里程数作出承诺”条款系格式条款,应认定为无效,且该二手车平台存在欺诈行为,应当赔偿原告相应损失。

二手车电商交易中的“诚信缺失、交易不规范、风险大”等问题被广为诟病。在盲目追求效率,虚假宣传等弊端频频暴露后,二手车交易面临着巨大挑战。此前北京海淀法院发布多起二手车网络交易纠纷案例,涉及二手车平台“不担责”的检测报告属格式条款被认定为无效;交付后买车人迟迟不办理过户手续等问题。

二手车具有非标性,一车一况导致了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一系列交易纠纷导致消费者信任度不足。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