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加速布局
“入摩”的钟声渐行渐近,外资机构布局中国脚步也显著加快。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今年以来沪股通累计净流入448.6亿元,深股通累计净流入409.6亿元。其中,仅仅4月以来,沪股通累计净流入规模就达到302.6亿元,占比67%,而深股通累计净流入133.7亿元,占比约33%。外资“北上”加速换挡。
而相比2017年海外资金持有境内股票占流通盘比例从1.6%上升至2.7%,业内人士预计,2018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3.5%。事实上,北上资金仅仅是窥视海外资金配置的一个重要窗口,随着上市公司一季报披露完毕,QFII资金最新持仓情况近期也揭开面纱。
根据Wind数据,2018年一季度期间,QFII资金投资的股票市值为1437.65亿元人民币,比2017年同期的1231.48亿元,增长16.74%。其中,在已披露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有84只个股新出现QFII身影,另有59只股票还获得QFII增持。
此前一段时间,市场受多重因素影响踟蹰不前,大盘反复磨底考验3100点,直至昨日沪深A股一扫阴霾。收盘时,上证指数报3136.64点,创业板指报1852.34点,双双摆脱短期均线纠缠区域。
在业内人士看来,行情放晴与北上资金近期加速吸纳A股筹码不无关系。受到外资吸筹带动,国内多家基金公司也动作频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20家基金申报发行对应的指数基金,最大单个基金规模接近50亿元。内外力量共振,实现大盘行情转变。
现在距离A股正式“入摩”不足一个月时间,5月MSCI还将宣布纳入A股细节,当前场内外“入摩”氛围越来越浓厚。券商机构普遍预计,在纳入初期,或带来1000亿元的海外资金配置A股。受此影响,MSCI标的股的短期博弈性机会正在展开。
布局方向摇摆
外资积极布局“北上”吸筹的同时,A股市场自身却正陷入成长与价值的风格博弈。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成长股频繁脉冲,走势相对大盘区间值占优;另一方面,在投资主线相对缺乏的情况下,部分白马股连续杀跌后也激发部分游资抄底短博心理。市场主流品种未能达成一致性预期,令场内热点频繁切换,难以形成持续推动力。
银泰证券分析师陈建华认为,近段时间以来,影响沪深市场运行的因素较复杂,资管新规落地、CDR征求意见出台、A股纳入MSCI临近等,均是投资者关注焦点。然而就事件本身的性质看,其产生的影响显然难以一概而论。“市场运行的无序特征,其实质体现的是市场各方对各种事件产生影响的分歧。”
而这种分歧恰恰是近期投资者喜忧参半、心态忐忑的根源。有投资者对记者表示,往外看,千亿元海外资金在A股场外翘首以待,将在6月1日前后一段时间内流入;往内看,白马股连续杀跌加剧市场结构性风险,对投资情绪形成较大打击,令成长、蓝筹风格难以决断,反复纠缠。倘若现在加仓成长,怕错过接下的MSCI行情快车;但选择做多蓝筹,又担心眼下筑底尚未结束,凭空被套。
从传统偏好上看,海外资金的确对大市值、高分红以及具备增长确定性的行业龙头更青睐有加。市场投资者也普遍认为,前期QFII以及北上资金仍会选择此类品种作为主攻方向。
华泰证券分析师曾岩指出,首先,消费板块当前盈利水平仍然较稳定,前期白马股相对于业绩普跌有一定的超调;其次,“北向资金+MSCI”的背景下,增量资金确定性较强。考虑到沪股通主要成分股大多为低估值蓝筹,白马消费和制造业龙头有望迎来新一轮价值重估。
从估值的角度分析,PE最低的行业为银行(6.8倍)、煤炭(9倍)、建筑(9.9倍)、房地产(10.8倍);PB最低的行业为银行(0.86倍)、建筑(0.88倍)、石油石化(1倍)、纺织服装(1.06倍)。川财证券分析,A股纳入MSCI带来的增量资金可能因此更偏好银行、房地产、建筑、石油石化等行业。
不过,类比韩国加入MSCI初期,市场表现最好的虽然是金融与食品饮料等白马蓝筹云集的行业,但涨幅前三位中也同样包括医药这类成长行业。并且从纳入后的整个过程看,电子、电子设备反而后来居上,表现反超食品与制造板块。
不少有意参与MSCI行情的投资者由此陷入“买大与买小”两难。陈建华认为,沪深两市所面临的复杂环境将延续,A股场内资金分歧料将持续存在。预计在外力因素打破平衡前,布局方向摇摆或是常态。
局部区域仍存风险
买卖类似投机显然无法提升收益的稳定性,也无法令投资收益率获得提升。那么,内外因素共振的背景下,投资者布局时应该遵循什么逻辑才能走出“两难”怪圈呢?
国泰君安证券建议关注主题投资。该机构表示,在中国经济金融周期与海外双错配的背景下,A股2017年以来整体表现弱于MSCI新兴市场。但A股2017年6月宣告将加入MSCI,外资流入预期驱动A股本土投资者短期进行主题投资,短期MSCI中国A股在岸指数显著跑赢MSCI新兴市场指数,事件驱动特征明显。
长城证券分析师汪毅建议,业绩报告公布期相对淡化风格,聚焦业绩基本面。一方面,今年风格偏向成长,但短期躁动后将会有所分化;另一方面,近期蓝筹股有所调整,随着延迟的开工旺季到来及MSCI临近的事件催化,周期价值板块又迎来一个相对较好的配置时点。
不容忽视的是,虽然“入摩”靴子即将落地,对A股中长期构成利好,但综合而言,场内局部区域仍存在风险,风险既存在创业板中,也包括存在预期修复机会的周期板块中。汪毅表示,创业板一季报业绩表现较好,但半年报仍面临商誉减值计提的风险,成长行情主要聚焦在优质“新蓝筹”;而周期板块可能存在阶段性机会,特别是近期宏观微观数据较前期有所纠偏,但周期板块大的机会或已经结束。
在短期市场相对可为的情况下,汪毅建议后续关注两大焦点:一是一季度经济数据及4月中微观数据情况,有望引发经济预期差的波动;二是对外开放及MSCI的相关进展对市场情绪的影响,静待价值表现。
6月1日起,A股将正式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这意味着外资机构均可以通过MSCI指数投资A股。按照计划,MSCI将在5月宣布纳入A股细节,目前各路投资者、机构摩拳擦掌,对此充满期待。
“入摩”前夜,不少投资者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此时心情略有些忐忑。喜的是规模上千亿元的初期海外资金即将入场;忧的则是“活水”来了,如何才能踏对节奏勇立潮头。伴随“入摩”进入倒计时,调仓蓝筹还是继续做多中小创,市场也面临短期选择和分歧。(记者 叶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