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坑博士”吕伟增返乡种藕 在泥地里种出“金疙瘩”
来源:顶端新闻 | 2022-03-11 08:04:50

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岗位,扎根土地,成为“农人”。他们投身科研,服务“三农”,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还带动村民富裕起来。

在漯河舞阳北舞渡镇杜庄村,吕伟增就是如此,博士毕业的他,扎根农村,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变革性地改种莲藕,带动周边村子莲藕种植产业发展。

泥地里长出了“金疙瘩”

1988年出生的吕伟增,本、硕、博均在河南省农业大学就读。2012年,吕伟增本科毕业后,有想法、敢挑战的他,和几个大学同学在自己的老家——漯河舞阳北舞渡镇的村子,尝试种植莲藕。

地处华北平原,怎么能种植以沼泽地赖以为生的莲藕呢?据了解,舞阳县境内的沙河与澧河之间,是一片自然洼地。特殊的地理环境,让洼地附近的村子不同于其他地方,历史上也是种植小麦、玉米,但收成不太好,“十年九年涝,庄稼收成差”是当地真实的写照。

为了改变当地的农业现状,吕伟增和伙伴最后敲定了在泥河洼上种莲藕的方案。他先从自己做起,用亲戚家的3亩地开始了莲藕种植的尝试。

理论知识代替不了实践经验,起初,他们的莲藕生长态势并不好,经过向教授专家请教和反复实践研究,第二年,他们的3亩试验田,收入达3万多元。“如果种植传统的小麦和玉米,按照一年两熟,一亩地利润也就2000多元,莲藕的话一亩地的利润能达6000多元。”吕伟增介绍。

泥洼地里长出了“金疙瘩”,乡亲们看到后,纷纷改种莲藕,2015年,方圆村莲藕种植面积达到了2000亩。

用知识带动乡亲共同致富

创业的过程中,并非都是一帆风顺。因为藕生长、治理的周期比较长,当初一起合作的小伙伴纷纷离开,团队只剩吕伟增一人,“我从小就立志做一名农业科学家,虽然艰苦,但我有实现梦想的决心。”

莲藕种植时间长,容易产生连作障碍,藕病就很难控制。腐败病、莲藕食根金花虫等虫害和病害,以及莲藕田的杂草、浮萍问题都是困扰当地莲藕产业发展的障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吕伟增结合多年的生产经验和理论知识,潜心研究,解决了很多技术性问题,并印刷成技术手册免费分享给种植户。

吕伟增为了帮助更多的种藕人,专门创建了微信公众号“吕博士种莲藕”,发布科普知识、技术难题、市场行情等内容。

藕是种起来了,销向哪里呢?在吕伟增的带领下,村子开始通过网络宣传拓展销售渠道,吸引固定合作客户,把产品销出去。给村民做培训时,他每次到了藕田都是直接脱鞋下水,查看莲藕的生长状况,大家就直接叫他“泥坑博士”。

如何能够推动莲藕深加工,让它们的附加值提升,也关乎当地产业升级。2016年左右,吕伟增与浙江的企业合作,开始生产藕粉。同时他还积极寻求其他路径,不断扩宽完善藕的用途,助力莲藕深加工业越走越远。2017年他又创办公司,用自己的知识,为多家农业企业和规模种植户提供种植技术服务。

乡村振兴离不开技术人才

2021年,“泥坑博士”吕伟增毕业了,河南农业大学多次请他留校任教,但他早就认定自己的信念——脚踩土地,继续回老家做“挖藕人”。

对于未来,吕伟增有着自己的考虑,今年将对藕田进行调整,把藕田三分之二的面积,用作种植观赏莲。

据他介绍,观赏莲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莲野生种质的完整,而莲从上自下每一个“器官”都是中药,目前培育的新品种的荷叶准备用于生物医药。“通过观赏莲,我们可以把荷叶碱含量培育到6000毫克每千克的水平,比单纯依靠种、卖第一产业模式,高出几个层次。同时,观赏莲对于乡村旅游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对于乡村振兴,吕伟增呼吁更多的高知识分子投入“三农”领域建设:“现在的农村并不缺年轻人,而是缺有技术、懂管理、有思想的年轻人。希望更多的技术人才,能投入到乡村振兴建设。”(顶端新闻记者徐玉涛)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