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成为更加开放包容、更富创新活力、更显人文关怀、更具时代魅力、更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这是昨天正式发布的《上海市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十四五”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设定的总体目标。
围绕于此, 《规划》从文化品牌标识度、城市精神品格、文化生活、文化竞争力、文化交流中心地位等五方面提出细化分项目标,敲定十大任务。一幅生动图景呈现在人们眼前:到2025年,城市文化创造力、传播力、影响力持续提升,市民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彰显都市文化精彩、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城市文化特质更加凸显。
着重体现出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彰显上海文化独特魅力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在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文化更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昨天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谈及此次《规划》的最大亮点,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亚元给出“着重体现出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三个关键词。
与此同时,上海还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城市文明程度实现新提升。实现三级阵地网络覆盖全面、功能定位明确、管理运作规范、区域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志愿服务内涵式发展,使志愿服务成为展示上海城市文明形象的金名片。
时代特征主要体现在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紧扣浦东开发开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文化“走出去”等国家战略的落地实施,从而实现“深化文化交流合作,提升城市文化国际影响力”这一任务。上海将深化文化交流中心建设,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区域文化资源配置能力,提高对外文化开放合作水平,提升文化节展赛事国际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多领域、多维度多层级重要品牌节展赛事活动“主场外交”矩阵。建好外宣全媒体矩阵,提升上海国际传播能级和国际影响力。
而上海特点则是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彰显上海文化独特魅力。上海将继续瞄定“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新发力点,弘扬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彰显上海文化独特魅力,增强市民群众对城市文化的归属和认同。为此,上海提出重点深入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诠释和丰富“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健全江南文化保护体系,建设全国江南文化研究高地。
用好文化设施这一“千万级”流量入口,深化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
从浦东美术馆掀起的“打卡热”,再到上海天文馆频上热搜,上海新建文化设施屡屡惊艳大众的背后,是“上海文化”品牌持续打响、让市民更有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的生动体现。近年来,上海大力推进文博美术场馆设施建设、内容建设、品牌建设,目前拥有备案博物馆、美术馆近250家,平均不到10万人就有一座场馆,文物美术藏品超过230万件/套,每年举办展览约2000场,接待观众可达2000万人次,已经形成领先全国、比肩全球城市的发展优势。
然而上海并不满足于“打卡热”,而是希望通过这些“千万级”的流量入口,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上海城市精神品格,从而实现“优化城市文化设施空间布局,全方位营造城市人文气息”。比如在文博美术方面,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介绍,将通过整合优质资源,打响“美术季”品牌、提升策展能力,推出“烟火气”精品和推进数字转型,打造“沉浸式”体验三大路径,充分发挥上海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制度优势,强化对全球文博美术资源的配置能力,锻造最具竞争力的城市文化软实力。 “我们希望,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打造全球文博艺术展览的‘上海时间’,让‘来上海看美展’成为不容错过的必选项。”
“千万级”流量入口,也为“深化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提升文化大都市吸引力”提供有效支撑。上海将围绕建设“高品质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目标,打响上海旅游品牌。提升市民游客获得感,深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优化城市旅游新空间,强化旅游枢纽门户功能。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红色文化旅游集群、海派文化旅游集群、江南文化旅游集群、品牌节展赛会旅游集群。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国际旅游重要门户、国内旅游集散枢纽、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邮轮母港。
打造更多“最美文化客厅”,彰显“人性化城市、人文化气息、人情味生活”
过去五年间,上海率全国之先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通过出台《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从法制层面保障市民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
“十四五”期间, 《规划》提出深化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上海希望充分释放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活力,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文化需求。通过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实施“全民美育行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
如果说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等重大文化场馆彰显的是城市文化的高度,那么提升一批多元化城市公共空间,则是展现城市文化挖掘的“深度”。未来五年,上海将重点完善“一轴(城市文化中轴)、一带(黄浦江文化创新带)”文化设施布局,提升苏州河沿岸地区文化功能。强化五大新城文化品牌建设,打造多元城市文化景观,激发城市公共空间文化活力,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更新与提升计划”,支持对公共空间实施文化“微更新”改造。比如,上海将推动实施“艺术社区计划”,建成更多有温度、有人气,既好看、又实用的“文化客厅”。
文化的容器“美起来”,抵达率也进一步提升。上海将聚焦数字城市建设,推动城市文化数字化转型升级。把握数字化发展先机,形成与城市数字化转型相匹配的文化发展新格局。深化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提高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创造力,提升数字文化消费水平,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赋能专项行动、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上海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到2025年各区融媒体中心全媒体传播矩阵基本实现本区域常住人口全覆盖。
实施“文化+”“+文化”战略,跨界融合形成多层次发展格局
作为国内率先提出“文创50条”的城市,“十三五”期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支柱地位日益凸显。2019年底,文化创意产业占全市GDP比重达到了13%。而到了今年上半年,上海整个文创产业总产出同比去年增长了25%左右,呈现了回暖向好、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市委宣传部文化改革发展办公室主任刘海英介绍, “十四五”时期,上海文创产业将坚持守正创新,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重大项目,实施“文化+” “+文化”战略,推动跨界融合,构建多层次产业发展格局,提升版权产业服务能力,着力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重点聚焦“两中心、两之都、两高地”,推进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亚洲演艺之都、全球电竞之都、网络文化产业高地、创意设计产业高地建设。力争形成“头部”企业带动、 “腰部”企业支撑、小微企业创新,活力迸发、内生互补的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探索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优化文化创意领域发展环境。
《规划》透露,上海将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提升城市文化治理能力。推动形成新时代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文化治理新格局。提升文化行政服务能力,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高文化治理法治化水平,推动多元社会主体协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