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点开这两天的微信朋友圈,那一定是被“点赞”包场的。
“高峰时间上个班,没想到一路通畅。”
“地铁线路停运,但公交班次密了,比平时还早到了!”
“穿着雨靴出门准备趟水的,却一点都没用上。”
“人比‘烟花’绚烂,奋战在风里雨里的每一个你,谢谢你们守住了城市。”
……
“烟花”,今年首个在华东沿海地区登陆的台风。尽管一路磨磨叽叽被戏称为“龟速”,但其威力也足以让任何一座沿海城市枕戈待旦。
濒海临江的超大城市上海,地势低平、水系丰富,关于防汛防台安全这根弦一刻都不能放松,也从未放松。
此次台风“烟花”二次登陆,恰逢风、雨、潮“三碰头”,对上海而言,防御形势极为严峻。
经历48小时,一场硬仗,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被牢牢守护,超大城市迅速“回神”运行安全有序,市民群众频频点赞的背后,正是上海这座超大城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以更加警醒的值守态度、更加到位的责任落实、更加周全的应急预案、更加严密的防范举措、更加高效的协同调度,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全力以赴,坚持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做最充分准备、争取最好结果,最终形成了全市防汛防台的强大合力。
经历风雨洗礼考验的每一场硬仗,团结的是力量,凝聚的是人心,淬炼出的是一座城市无比稳定刚强的内核。
台风到来之前,让预案“跑赢”台风
“烟花”于7月18日凌晨生成于太平洋,并不断逼近华东沿海地区。7月23日7时,上海发布今年首个台风蓝色预警;24日台风预警信号连升黄色、橙色两级,20时发布自2019年台风“利奇马”以来的首个台风橙色预警。
而令“烟花”没想到的是,有人远远跑在了它之前。
“远远”二字并不夸张——5月,上海全市防汛工作会议启动部署相关工作;6月,市委主要领导在市委全会上提出要求:各有关部门、各区要完善预案、周密部署,妥善做好防汛防台以及高温酷暑应对工作。
未雨绸缪、防患未然,这是一场有准备之仗。
7月21日,相关预警信息发布之前,记者赴一线采访时发现,上海各区、各部门已结合各自区域特点,提前制定并启动防汛防台相关预案,枕戈待旦、严阵以待,“让预案跑赢台风”成了各方一线工作者头脑中真正的“关键词”。
来自市防汛办的数据显示,截至24日,“烟花”临近登陆前,本市已累计检查在建工地8769个,地下空间19985处,下立交1465次,易积水小区5921处,旅游景点543个,堤防海塘2564公里,泵闸3722座。全市水闸停止引水,全力排水,腾出内河库容4.7亿立方米;浦东机场、虹桥机场所有航班取消;关闭95家室外A级景区;500余名海塘黄浦江一线堤防巡查员24小时不间断巡堤查险;2000余支抢险队伍已经集结待命,全市88台移动排水泵车已全部进岗待命,300余个防汛物资仓库已实行24小时值守。
聚焦高空构筑物、在建工地、易积水小区、地下空间、下立交、码头、店招店牌、窨井盖等防汛防台关节点,基层的相关应急举措已纷纷启动。一方面纷纷加强灾害隐患巡查排险,同时在防范“头顶上的风险”和警惕“地面下的风险”方面发力。
比如,黄浦江、苏州河“一江一河”滨水岸线,加强了水闸泵站的维修保养,提前预降水位,通过安装感应装置实时监控水闸压力。老房子集聚的老城厢启动“一处一预案”,依托于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对于社区易积水点一屏掌握,随时预警随时处置。主要商业街加大店招店牌的排查和加固,居民社区基层干部们纷纷爬楼顶,清理堆物和障碍,排查高空坠物隐患。地下空间、下沉式广场,加强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准备好挡板和沙袋。各地区腾挪准备好人员撤离安置点,并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的要求,备足抢险救灾物资。全市电力、通信、交通等应急保障预案也纷纷细化。
把各项工作想在前头、抓在手中、落到实处,在市防汛指挥部的统一协调下,城市中两个大平台功不可没。
其一是气象信息预报大平台,实时跟踪、滚动预测、科学研判、及时预报、提前预警,确保汛情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发布,为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防汛防台赢得时间、掌握主动。
更重要的是,依托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大平台,充分发挥出算力作用,不仅能科学预判风险,随时感知隐患,更能科学精准调配人力和物资。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换来的是应急处置能力的大大提升。
疾风骤雨之时,以精细化智能化措施高效实战
7月24日8时,市防汛指挥部启动全市防汛防台III级响应行动;20时,全市防汛防台响应行动升至II级。
事实上,25日至26日,“烟花”曾两度与申城“擦肩而过”。25日上午,“烟花”骤然提速,向西北方向发力,并于中午时分在浙江舟山市普陀区沿海登陆。在舟山群岛短暂登陆后,25日下午起,“烟花”移入杭州湾,最终于26日9时50分前后在浙江嘉兴平湖市沿海地区再次登陆。
虽未正面登陆上海,但上海始终处于其风云影响最为严重的“危险半圆”之中,全市风力强劲,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地区特大暴雨。数据显示,24日8时至26日8时,上海7.9%的街镇累计雨量超过250.0毫米,90.7%的街镇超过100.0毫米,其中金山区亭林镇雨量最大,达到301.4毫米;宝山、崇明、浦东、闵行等区均出现12级大风,洋山港区及沿岸海域最大阵风达14级;沿海海面最大波浪高达9.5至13.3米。
面对疾风骤雨,考验的是城市的科学应对、智慧应对、有效应对。
7月25日当天,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两度赶赴防汛防台一线,再行检查再作部署再抓落实。
在全市各方,相关部门保持实战状态,跨前一步、通力协作,联动救援,确保紧急响应、快速反应,站好岗、守好家、护好门,构筑起牢固的防汛阵地和战斗堡垒。
比如,主要商业街的窨井盖启动“数字化生存”,对于位移、沉降、破损一一自动生成报警;风貌区内,接驳超级算力中台的智能巡逻车巡街,将可感知的所有隐患“一网打尽”,随时上报,便于网格员和相关部门第一时间赶到,第一时间协同处置。在奉贤区,“一网统管”平台启用新增的积水监测功能和海塘堤岸沿线视频监控26路,提升可视化程度,增强应急指挥的可感知性。此外平台充分发挥算力,涵盖人、物、动、态等60种智能算法,第一时间发现预警,便于防汛部门精准调拨防汛力量。
疾风骤雨中,基于“一网统管”平台开发的“随申拍”也为市民众志成城守好家门提供了最科学的武器。25日上午,有市民发现高架旁大楼外有大片幕布摇摇欲坠,及时拍照上传,该信息及图片被迅速流转至防汛防台相关工作群,得到有关部门“秒回复”,并及时组织抢险人员有效处置。
科学精细也体现在力量和物资的精准投放上。自25日凌晨到26日下午,武警上海总队共出动近千名官兵,数十台装备车辆赶赴黄浦江闵行段某处堤坝、松江段米市渡松南郊野公园处堤坝实施加固,赴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芦潮港社区帮助受灾群众迅速转移。
据统计,截至25日夜间,全市共转移撤离36.2万人,投入应急值守巡查20万人次。受“烟花”影响,小区树木倒伏1399株,行道树倒伏2733株,玻璃幕墙等零星坠物21块,广告牌、店招店牌坠落损坏145块,电力线路故障132起,轨道交通停运6条、部分停运9条,公路长途客运取消438个班次,浦东、虹桥2个机场取消当日全部航班,道路积水71处,小区积水14个,居民家中进水4户均已处置完成,全市无人员伤亡。
台风过境之后,解决“急难愁盼”迅速恢复常态
26日,随着“烟花”登陆浙江平湖,势力迅速衰减。16时,上海预警“降级”为台风蓝色预警信号。受台风拖尾效应影响,降水仍在持续。
此时,全市一线部门继续全线值守,进一步做好城市安全运行保障各项工作。一方面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细抓实各项救灾措施,加强风险排查,高效快速处置,查漏补缺,也着眼长远,强化制度供给,为防汛防台归结有益经验。
上海公安部门启动高等级社会面防控勤务方案,5万余名民警冒着风雨开展街面巡控、交通疏导和应急处置等,全力保障城市安全有序运行。当天清晨,全市交警部门满员满岗执勤,各分局叠加投入机关、派出所警力增援交通疏导,全力做好交通管理和排堵保畅。由于风大雨急,路面有多起树木倒伏和交通隔离栏、广告牌被吹倒的情况,身着“荧光黄”雨衣的民警冲在最前,与绿化市容等相关部门联勤联动,第一时间清障,为出行市民留出干净安全的路面。
而公交、地铁等相关部门也提早做好应急预案,保障运力投放。26日18时起,上海地铁全网络恢复正常运营。但在早高峰时期,由于部分线路停运或缩线运营,公交部门及时补位,最大限度保障运力投放,确保上班族有车可乘。
上海两大机场航班运营也逐步恢复。铁路方面,26日下午上海南至北京南D704次列车恢复运行,今天起,中国铁路集团上海局管内其他线路将恢复行车。铁路部门将密切关注台风路径变化,根据风速、雨量和灾害影响程度等,动态调整列车开行方案。
26日16时起,上海港恢复码头进提箱作业。20时30分洋山港迎来了台风“烟花”过境后的第一艘靠港外轮——“中海之秋”号。未来24小时,洋山港将有19艘国际航行船舶密集进出港。为有效应对此波靠港高峰,洋山边检站加强与海事、代理、码头等单位联系,精准部署警力,在坚持疫情防控和口岸管控两手硬的前提下,实施便利措施,简化边检查验手续,确保船舶快进快出,落实船舶“网上预检”措施,确保入境船舶抵港后能够快速完成装卸作业。
在社区,风力减小,但报修维修迎来高峰。全市层面962121物业服务热线接电量,自25日12时至26日7时,居民报修、排险电话激增4倍,共受理11328件。这些报修电话经过流转,均由各区负责维修养护的公房物业公司等部门来负责处置,实现闭环。这些应急抢险人员,夜以继日不曾停歇。
台风扫过,除老房漏水外,小区内树木倒伏现象也有不少。以负责“兜底”抢修的徐房集团为例,截至26日7时,集团共有1125人次参加值班值守,1496人次出动应急抢险。在4天3夜的抢险中,共排除包括高坠等各类安全隐患116处,拆除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173处;临时绑扎加固树木1052株,树木修枝832株,处置城市行道树、公共绿地和公园绿化内树木倒伏99株,清理雨水口1340个。截至记者发稿时,仍有400人应急值守,816人待命,将调动一切有效资源,做好积水抢排、树木扶正、房屋修缮和设施设备恢复等后续处置工作。(本报记者 顾一琼 陆益峰 何易 周辰 张晓鸣 见习记者 张天弛 王宛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