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登封窑白釉刻花罐 见习记者 邱一帆 文/图
在宋代瓷器上,常出现动物、植物或星月、流水、瑞云等图案,并以其谐音和寓意来预示好运。由于“罐”与“官”谐音,瓷罐为人所喜,地位品位得以提升,成为兴家旺宅的装饰品。
在河南省周口市博物馆陈列着一件宋代登封窑白釉刻花罐,分外引人注目:唇口,筒形腹,腹部稍广,圈足,口底大小相同,瓶身环绕着神秘的花纹。
驻足观赏的人们,常常感叹瓷罐的精致,又渴望一探究竟:那巧夺天工的工艺、极具质感的独特纹饰,是什么花卉的造型?是莲花、菊花,还是野芭蕉花?
一眼千年
1999年9月,为配合淮阳弦歌湖开发清淤工程建设,当时的周口地区文物考古管理所对该湖区的古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唐、宋、金时期的墓葬200余座,其中在一座宋代砖雕壁画墓中出土了一件白釉刻花罐,属于登封窑精品,保存完好,十分罕见。
出土这件器物的墓葬为砖室墓,该墓墓顶已坍塌,由斜坡墓道、砖砌甬道、主室和东耳室组成,墓向朝南,主室平面呈方形,四角有倚柱,四角上部有转角铺作斗拱。四壁上部有补间铺作斗拱。墓室有彩绘的壁画,已漫漶不清。从壁画上尚可依稀看出,椅子上分别坐着一男一女,表达的应是墓主夫妻生前宴饮的场面。耳室位于东壁偏右,耳室东部发现盗洞。随葬器物发现很少,除几片瓷碗残片外,仅在主墓室西北角发现这件白釉刻花罐。从该墓的结构看,此墓为中原地区常见的北宋中晚期墓葬,这也为这件白釉刻花罐的断代提供了可靠依据。
遥想千年之前,这件瓷罐可能在一个偶然的时机被主人买来,或用作装饰、或用作盛贮,伴随着主人度过漫长的岁月,成为主人的心爱之物,之后随葬在地下沉睡千年。幸运的是,它既没有没盗走,也没有被损毁,成为该墓出土的唯一一件“宝贝”。
一眼千年,这件宋代登封窑白釉刻花罐的釉色依然明亮匀净,釉质依然莹润、文雅、含蓄,经过岁月的洗礼,美丽依旧,然后在博物馆里永恒。
一座古窑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陶瓷是土与火的艺术,汝窑瓷釉色如雨过天晴一般美丽;官窑端庄大气,异彩纷呈;哥窑瓷器首创开片,隐纹如蟹爪;钧窑瓷器色彩斑斓,如烟光凌空星满天一般神奇;定窑白瓷,釉色润泽似玉,细腻光洁,极具质感;登封窑瓷器,品类丰富,纹饰独特,在民间薪火相传长达1500多年,未曾间断……
河南登封窑是一座晚唐至元代的民间瓷窑,始烧于唐,繁盛于宋,衰落于金、元。“南有景德镇,北有登封窑”。《景德镇陶录》有云:“登封亦自明始,即河南登封县,今尚陶。”2014年底,登封窑传统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登封窑烧造品种丰富,以白瓷为主,以珍珠地划花最具代表性。登封窑成型、装饰、烧造等工艺独特,门类齐全的装饰工艺尤为著名,并以此确立了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名窑地位。北宋早期的珍珠地划花技艺创造性地把金银器的錾金技艺、镶嵌技艺引入到陶瓷装饰,填补了陶瓷装饰的空白。北宋中期以后,登封窑开始烧制白釉刻花瓷器,但该品种发现数量不多。登封窑通过各种装饰题材,承载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民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绘画雕刻艺术发展的趋势。
一个谜团
这件宋代登封窑白釉刻花罐高18厘米,口内径为8厘米,外径为9.5厘米,腹径12厘米。综合运用了剔、刻、划的装饰技法,以剔、刻为主。器外接近口、底部分别刻饰一周覆、仰莲瓣纹,中心区刻饰三株折枝花卉纹,花卉纹上划出清晰的花蕊和叶筋。从装饰技艺看,剔、刻技艺娴熟,刀法遒劲犀利,线条洒脱流畅,浮雕感强烈。目前所见完整的白釉刻花器数量极少,且多为传世品。登封窑系经典之作——宋代珍珠地划花“双虎纹橄榄瓶”被故宫博物院收藏,白地刻划花执壶被日本出光美术馆收藏。这件宋代白釉刻花罐的出土,为鉴定该窑同类器提供了实物标本,弥足珍贵。
这种褐色的剔花产品,在敷有化妆土的坯胎上剔刻花纹以外部分,留出白色花叶,上面划出花蕊叶脉的装饰技法,是登封窑白釉剔花器的典型特征,在其他窑址从未见过。整器施白釉,釉色与深褐色的瓷胎地形成明显反差。从造型、瓷胎和剔刻工艺看,该器物应属登封窑的产品。其剔刻花风格与登封窑前庄遗址细线划花标本一致。
在罐口和罐底外,装饰有覆莲纹和仰莲纹,其主题纹饰为折枝花卉纹,到底是哪种具体纹饰,目前专家们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是莲花纹,与罐口、罐底外的莲花一致,莲花绽放,花蕊盛开;一种认为是菊花纹,并且是一种叫龙头菊的名品;还有专家认为是野芭蕉花,与宗教有关。
岁月留下了瓷罐,瓷罐留下了谜团。再华丽的辞藻也无法去描绘它的美丽,您可以走进周口市博物馆,一睹它的风采,猜一猜绽放在瓷罐上的到底是什么花?也许,在莲花、菊花、野芭蕉花之外,您还会有新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