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完一部剧为何接着追“衍生”?感情还没有消化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05-11 15:04:14

电视剧很快会结束,观众对人物的认同、对故事的依赖,是一个持续、缓慢的消退过程。

“五一”小长假,当《山河令》演唱会热热闹闹地在苏州唱响时,90后姑娘柳絮就会想起半个月前的那个下午,她用了三种方式,依然没有抢到《山河令》演唱会的票。这也很好理解,毕竟12348张票,14秒售罄,后台显示共有60万人次抢票。

“《山河令》害人不浅。”柳絮说,自己从一开始就买“超前点播”,一路追到大结局。到今天,大结局已过去了一个月,她仍在逛豆瓣小组,看各种周边视频。

柳絮不是一个人。豆瓣小组“山河令”有近20万成员,关于这部剧的讨论至今仍然每分钟都在更新;而《山河令》的各种周边衍生品,仍在线上卖得热火朝天。

追完一部剧,我们又接着追随它的“衍生”,而衍生品的形式种类,正在迅速膨胀。

寻找“代餐”,衍生剧是个好主意

既然追完一部剧后怅然若失的情感无计可消除,粉丝们的一种排解方式,是去找“代餐”。

90后观众舟舟通常会找很多这部剧的花絮、周边视频和“同人文”来刷;如果还不够,就再扩大范围,去“考古”这部剧主创和主演的其他作品,看看同类型、同题材的剧能否暂解忧愁。

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常江解释,电视剧归根结底是一种对故事和情节进行贩卖的文化产品,而故事和情节对观众来说是有着强烈心理依赖和情感卷入的东西。电视剧很快会结束,观众对人物的认同、对故事的依赖,是一个持续、缓慢的消退过程。

常江表示,粉丝的失落,给后续衍生品的开发提供了空间。比如,老牌美剧《老友记》,一部结束之后,又会出衍生剧,以其中一个主人公为主角,这也反映了观众对这个人物的喜爱在持续,衍生品可以帮助观众填补情感上的空虚。

的确,最让柳絮满意的方式,是此前在追《东宫》时,大结局后,导演又特地拍了一个“番外”给观众。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网络视听智库专家周逵认为,“衍生剧”的概念,目前在国内还没有被充分认知,“有的剧在结束后,导演还会拍摄一集或者几集粉丝福利性质的‘番外’,有了衍生剧的萌芽,但仍有距离”。

“衍生剧诞生的前提是一部剧有足够高的工业水准,需要这样一个大IP——群像性、多主人公、多线索。”周逵举例,比如《生活大爆炸》的衍生剧《少年谢尔顿》、漫威的衍生剧《神盾局特工》等,原剧都是大群像,自带比较成熟的架构。这样,原故事中的非主线人物,才能足够强大到成为衍生剧的主角。”

甚至,原剧还能跨体裁衍生,电影可能衍生网剧,网剧可能衍生综艺,一切皆有可能。“我始终相信未来会有大IP出现,会生成一堆好的衍生剧,甚至衍生剧的收视率和好评度可能比原剧都高。”周逵说,其实这种现象在综艺上已现端倪,现在一些大型的综艺节目会有衍生综艺,已经有了不错的效果。

但周逵提醒,衍生剧其实并不是编剧自己创作出来的,“它的开发源自原生剧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是观众对原生剧中某些人物产生好奇,所以想看衍生剧;而不是创作者一厢情愿地想做衍生剧”。

剧中万物都可卖衍生品,拍卖、盲盒等新玩法也加入了

舟舟发现,这两年,创作者抓住了粉丝心理,不少热门剧集都出了一系列衍生品。像大麦此次举办《山河令》的同名演唱会也并非首创,此前,《陈情令》也举办了国风音乐演唱会,剧组主创几乎全员到齐,同样一票难求。

为了承接粉丝对于影视剧持续的热情,片方和平台很花心思。3月末,《山河令》的原声音乐大碟,众筹金额近百万元;影视剧集收藏卡,首批1000套上线后秒空;剧中的一切物件,似乎都可衍生:折扇、琉璃甲、荷包、发簪、酒壶、棉花娃娃……除了“物质”衍生品,主题演唱会一类“精神”衍生品,也让粉丝获得了更丰富的文化消费体验,暂解“失恋”。

抢到了演唱会门票的小溪觉得自己很幸运,她坦言,自己非常乐意为了一部剧的衍生品花钱,盲盒、原声带、收藏卡都已经收入囊中;但考虑自己的经济状况,戏服拍卖之类就不会轻易尝试。此前,据媒体报道,《山河令》主角温客行的一套红色戏服被粉丝以22.46万元拍下,收入以“山河令全体粉丝”名义捐献给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非遗保护”公益项目。

在周逵看来,在同样品质的前提下,衍生品与题材有关,“特别现实的内容可能比较难衍生。开个玩笑,《小舍得》怎么衍生,是贩卖焦虑还是卖题库?所以通常,科幻、玄幻、架空、古装等题材,服化道拥有比较高的设计水平,更容易衍生”。

周逵记得,自己小时候有个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很火,火到过街天桥上到处都有卖与此相关的小玩意儿,“肯定没有授权”。所以,看到《乡村爱情》《陈情令》《山河令》有了制作精良的周边衍生品,他第一反应是,“这是对IP知识产权保护的结果”。

“大家看完影视剧后觉得不过瘾,还有二次消费的欲望,这是常态,但之前觉得可买的东西不够多、不够精致。”周逵说,“好的衍生品依赖于两点,一是知识产权保护,二是工业品的加工能力,两者缺一不可。但这可能不是一部剧的内容创作者能够独立承担的,需要产业链中的各方来做。”

电影电视都在“互联网化”,衍生只依赖品质

以往我们说到影视IP的衍生品产业链,为什么往往集中在电影?

常江认为,这与作品的创意密集度有关。“电影是典型的高创意性文化产品,它的创造力一般比电视剧要强很多。因为电影的售卖模式是一次性的,必须在这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到3个小时的时长内,把创意完整地售卖出去,所以要求在更短时间内让观众产生心理依赖和情感卷入。”

但变化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电影和电视都在“互联网化”,它们都在流媒体播出,电影能反复看,电视剧也会一次性放出好多集;网剧在“电影化”,剧本成熟度、制作水平、单分钟投入等,都向电影靠拢。两者的差异越来越小,因此它们的衍生品也开始慢慢遵循相同的规律。

周逵认为,这也与电影和电视剧的消费场景有关,“去电影院看电影,有专门的衍生品售卖区,很容易吸引消费;而电视剧就没有这样的渠道”。但随着电商等新的渠道普及后,剧的衍生品就会越来越多,“IP开发不分剧还是电影,它们的上游都是文学,衍生品只依赖于其工业水准”。

如何创作一个好IP?周逵说:“不管题材是架空还是玄幻,根都是扎在现实主义的土壤里的。《星球大战》都是一个现实主义的题材,本质上是欧洲封建制的故事。而不管题材如何创新,本质上都要求编剧对于生活的观察、对于人物群像的塑造能力极高。没有小角色,只有小编剧。就像话剧,往往最受欢迎的不是主角。”

周逵在最近的一个调研中发现,无论剧集还是综艺都是“弹性文本”,与用户密切相关。“一部剧在上线、定档、播出的过程中,会引发大量的用户讨论。内容创作者一定要去关注这些讨论,无论表扬还是批评,都可能会刺激他接下来的创作,成为衍生的一部分。这样,用户才能产生真正的粘性。一个好的IP不是一个人建起来的,是在社会互动中建立的。”

也许对观众来说,持续的好剧才是最好的衍生。

柳絮说:“我的情感还是投射在好的作品和好的演员上,如果他们接下来没有好作品,我就很容易‘爬墙’,更别提消费衍生品了。”

舟舟觉得,像《乡村爱情》播了十几年还能长盛不衰,甚至它的观众群体还能越来越年轻,首先是因为这部剧本身在与时俱进,“我身边有不少朋友在抢《乡村爱情》推出的盲盒。但更重要的是,每年都能看到新一季的剧开播,‘乡爱女孩’就可以永远不‘失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