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普照下,雨露共生长” 全民阅读一个都不能少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04-28 10:22:29

第26个世界读书日刚过去,阅读这一话题的关注热度犹在。阅读不是谁的专利,而应是全民的生活方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指出,“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倡导全民阅读”。这是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连续第八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倡导全民阅读,既连接着崇文重教劝学的传统,又指引着从文化维度促进“人的现代化”的未来。无论是立足于知识社会之需、学习型社会之义,还是着眼于提升国民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都需要着力建设书香中国,厚植学习土壤,培育阅读氛围。对个体来说,精神发育史就是其阅读史;对民族而言,精神文明水准也取决于阅读水平。

阅读很重要,全民都需要。都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踏上这道阶梯的,不该只是少数人——人们需要的是共同进步,是精神文明素养的共同提升。阅读不该是部分人的专享,而应是“阳光普照下,雨露共生长”。

而这,就要求不断降低知识获取门槛,让每一个想读书的人都能有书读。本质上,这也是“全民阅读”的价值指向所在:要让全民阅读抵达全覆盖、无盲区目标,“一个都不能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阅读”成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降低阅读学习门槛,减少知识汲取成本,让“全民阅读”的覆盖度与获取便利度得到提升,尤为关键。

既然是“一个都不能少”,就该将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群也囊括进阅读主体适用面。在这方面,官方早有动作:早在2017年9月,由5部门联合实施的“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就正式启动,旨在用无障碍阅读解决盲人群体的“阅读难”困境。

同时需要得到照拂的,还有农村居民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贫困农村地区群众的阅读需求。前几天,中科院博士黄国平的博士论文致谢感动了无数人,“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把书读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等叙述,都令人动容。某种程度上,知识普惠,就是要拉平知识获取上的城乡鸿沟,让黄国平们也读得起书、学得起知识。

当下,增强普惠性阅读资源的供给,为全民阅读提供软硬件支持,需要包括政府、企业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努力。

对政府而言,搭建完善的全民阅读社会基础设施,提升阅读均等化服务,急需靶向发力。近些年来,“书声出茅庐,文气满郊墟”的愿景正在照进现实。在乡村,农家书屋、社区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阅报栏等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呈现出村村有书屋的图景。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已有逾58万个农家书屋,这些书屋已成慰藉农民心灵的精神家园。

对社会力量来说,提供能满足人们需求的普惠性图书产品与服务,让农村人口能无差别、低成本获取知识资源,也大有可为。近几年,短视频等工具的出现,确实带动了“一屏万卷”阅读风尚的形成。但也要看到,碎片化、散点状的浏览播放,仍难替代系统化、专业化的“书面阅读”。只不过,不论是内容供给上的匹配度相对不足,还是纸质书价格,都成了培育农村阅读氛围的掣肘。数据显示,有的正版图书价格从2000年的15.9元/本,上涨到2020年的48元/本。

让更多人参与阅读,还需要多方发力支持,其中,电商平台就能发挥积极作用。比如,近日拼多多上线的“多多读书月”活动,用5000万元读书基金对中外经典名著、畅销图书等进行专项补贴;在世界读书日之前,联合国内30余家出版社及图书出版公司,让平台近8亿用户以低价实现“悦读”。

既要正版,也要平价,这有助于实现知识向农村地区的低成本输送与流动,让农村成为知识普惠的福泽之地。数据显示,过去一年里,农村地区在拼多多平台上的拼书订单量增速超过181%,乡村中小学的订单量增速超过152%。将书价降下来,农村人口会切实从中受惠。

知识普惠,既要普及,也要惠及。“普及”要的是辐射广度,“惠及”要的是惠泽性、便捷性与裨益性。就此看,以社会力量推动知识普惠的动作,显然多多益善。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让阅读门槛不断降低,让农村贫困人口读得起书,让城乡知识获取鸿沟渐次缩减,是对知识普惠的应有注解,也是推进“全民阅读”的内在要求。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