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和住区老龄健康居住环境发展,解决既有住区高龄、失能、独居和空巢老年人的居住生活问题及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成为亟需破解的社会问题。
聚焦社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本期,《中国建设报·中国房地产》特邀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老龄健康与宜居环境研究所副所长伍小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适老建筑实验室主任王羽撰文,探讨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环境问题,供业界人士思考、借鉴。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主,并明确国家采取措施,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推动老年宜居社区建设。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明确要求打造老年宜居环境,实施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工程。因此,围绕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加强老年友好型社区环境建设,适应老年人不同生命历程及身心状态变化,建设有利于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空间设施环境和人文服务环境,促进老年人保持健康、独立和自理,持续融入和参与社会,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任务目标。
居家养老是一种养老理念与居住模式,让老年人尽可能长时间地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度过老年时光。这个熟悉的环境不仅包括老年人一直以来居住的房子,还包括老年人所在的社区。个体在衰老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问题,需要环境在老年人不同的老化阶段提供相对应的环境支持,尽量避免意外伤害与被迫迁移。老年友好型社区的环境营造不仅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形态有直接关系,还受到时代及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随着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成员普遍无法为老年人提供充分的照料支持,社区养老服务环境的重要性日益增加,逐渐成为除住宅空间与社区室外环境之外,老年友好型社区环境建设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全面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环境建设,打造适老化居家养老环境,缓解老年人因生理机能变化导致的不适应,让老年人居家养老更安全、更舒适、更有品质,既是重要的民生实事,也能有力促进社会消费,带动适老宜居产业发展。
一是提升家庭适老化水平。推进家庭适老化改造。分类实施困境老年人适老化改造计划,通过政府补贴、产业引导和家庭自负的方式,鼓励更多的家庭开展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逐步建立老年人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机制,鼓励各地构建统一的适老化改造工作平台,优化服务流程,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改造服务。加强适老化改造标准支撑,根据老年人家庭环境适老化的需求,提炼出不同场景的适老化改造标准,形成不同类型的产品服务包,供老年人自主选择,并根据分类保障原则给与老年人差别化补贴。
强化家庭养老服务支持。制定支持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子女及近亲属回归家庭专职照护补贴政策,支持发展面向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照料者的“喘息服务”。将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照护培训纳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范围。鼓励推广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建设。整合对接各类服务资源,建立家庭养老照护床位与家庭病床、家庭医生的联动机制,提升服务专业性和整合性,实现医养康养相结合,将专业照护服务延伸至失能老年人家中,并对老年人家居环境和床位配置进行必要的适老性改造。
二是打造适老生活环境。着力打造“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按照最新发布的完整居住社区的建设标准,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活动空间环境,基于居民生命生活体验,打造更美好的社区生活居住环境,就近满足居民基本的生活需求,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创造邻里和谐的社区氛围。
合理配置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养老服务设施的配套与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形成合理对应是发挥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辐射作用的前提。要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逐步实现养老服务的全覆盖,同时重视设施的设计装修和运营管理,确保设施够用、能用、实用,发挥出最大效益。
三是建设适老出行环境。推行居住区内无障碍通行。加强老年人住宅公共设施无障碍改造,重点单元门、坡道、电梯、扶手等公共建筑节点进行改造,满足老年人基本的安全通行需求。加强政策引导,明确资金支持,探索多种加梯方式,加大老楼增设电梯的力度。构建社区安全便捷步行路网,优化道路交通体系,规范停车、清楚路面障碍物,方便老年人日常出行和活动。小规模、分阶段对老旧小区道路进行维修改造,整顿无序停车及停车占道问题。发展适老公共交通。加强道路、公共交通建筑、公共交通工具等无障碍建设与改造,对区域内交通路口人行通道过长、红绿灯时间短问题,增设人行道安全岛等进行改造。
四是推进老年友好社区示范工程建设。推进老年友好社区示范工程建设,实施“四个一”工程,即编制一个建设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推行一个指标体系,明确评价标准;制定一个建设方案,明确工作抓手;打造一批社区适老宜居项目,放大示范效应。将老年宜居环境规划要求和建设理念全面融入城市更新和街区保护更新计划,提高街道责任规划师对老年宜居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提升居住环境适老宜居水平,为居家养老提供良好环境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