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九死一生 2021年,我们将更需要电影
来源:文汇报 | 2021-01-04 10:14:20

头部电影强,则中国电影强

必要的思想和审美深度、不断的艺术创新、尊重电影本身的完整性、传达以人为本的共享价值观、技术为艺术服务,这一切应该成为中国头部电影未来的方向

没有类型的丰富,就没有国产电影的春天

提升类型片的类型假定性认知,满足观众的当下需求、提高叙事的强度和完整性、达到基本的工艺水准,每年稳定提供30部左右这样的高品质类型片,中国电影行业的整体面貌才会发生重要改变

影院性是文艺片进入市场的通行证

“影院性”其实就是观众进电影院购票观影的“必看性”。目前,大多数所谓的艺术片和纪录片,都缺乏这种“影院必看性”。如果文艺片(纪录片)不能在“影院性”上达到观众的观影要求,就无法真正被市场接受

 

不是不平凡,而是极不平凡。

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正如对于中国、对于世界而言,刚刚过去的2020都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的突如其来,让春节档电影市场的热情遭遇倾盆冰水,178天的影院停业,众多电影剧组停工,人们戴着口罩躲在房间里……这些前所未有的困难几乎把中国电影推向绝境。7月23日,影院在有限条件下恢复开业。一个月后,《八佰》以超过30亿元的票房成绩,吹响了中国电影市场率先复苏的冲锋号;国庆档以超过30亿元的票房成绩,证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之后观众对电影依然不弃不离、情有独钟;《金刚川》,用两个多月的生产周期,成为中国电影产业恢复生产的宣言书。最终,用187天的时间,中国电影在年终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200亿元的全年票房,“意外”成为全球电影市场领跑者;《八佰》成为全球年度票房冠军;国产电影几乎占据中国电影市场八成天下;中国成为全球最先复苏的电影产业和电影市场。

经历九死一生,中国电影迎来了2021。

跨进2021年的门槛,有惊有险的中国电影并不轻松,全世界其实也都对未来捏把汗。在新的一年,人类还没有真正进入我们所期盼的所谓“后疫情时代”,其后续影响依然存在:一度支撑中国电影市场五分之二的好莱坞电影可能会缺席;头部电影的生产数量和生产周期都达不到预期计划;互联网视听内容以其相对的方便、廉价、敏捷、精确而转移着观众的注意……这些可以说都是我们进入新的一年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不确定性”几乎是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未来,这其实已经成为远远超出电影领域的更加具有普遍性的担忧。

越是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就越要步健心稳、吟啸徐行,在不确定性中去确定应该而且可能的路向,延续中国电影20年产业化改革的成绩,让电影继续留在大众的文化中,成为他们的精神伴侣,担当其以梦为马的文化责任。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在这种时候,也许更加需要电影,提振精神、凝聚共识、相濡以沫、砥砺前行。中国电影,面临的困难,与面临的机遇几乎同时存在,电影人能做的就是尽力而为、为之更好。

头部电影需戒除“路径依赖”的审美惯性

首先,头部电影的质量稳定和艺术创新将是2021年中国电影的第一要务。

电影产业和电影市场,由其影响力特征所决定,永远需要头部电影来为之鸣锣开道。这些年来,新主流电影在各方面鼎力支持下,可以说都是电影市场的主力军。《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中国机长》《烈火英雄》《八佰》《金刚川》……这些影片不仅占据年度票房前列,更是引发了全社会的观影热情。可以说,没有头部电影的带动,就没有电影成为大众现象的可能。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近期的头部电影虽然依然在制作品质、投入规模上保持了较高水准,但是也出现了一些“路径依赖”的审美惯性,艺术创新性和完整度都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例如脱离现实的过度拔高,影响到英雄人物性格的完整性;脱离真实的场面、画面、音乐、特技的泛滥煽情带来了观众心理的逆反;忽视人物和情节的内在逻辑而完全依赖动作、奇观、惊险场面的所谓浅层娱乐性带来的审美疲劳;电影主题、人物形象、故事结构的外在戏剧性带来的艺术表达的肤浅、单薄和缺乏韵味等等,都不仅阻碍而且拉低了头部电影的影响力。必要的思想和审美深度、不断的艺术创新、尊重电影本身的完整性、传达以人为本的共享价值观、技术为艺术服务,这一切应该成为中国头部电影未来的方向。

只有头部电影能够达成艺术、技术、时代性、大众性的最高限度的融合,新主流电影才能保持生命力。

电影市场的完整性需要更丰富的类型片支撑

头部电影诚然是电影市场的主力,但类型电影往往是电影市场最重要的补充和扩展。

目前的中国电影创作,2019年,票房排名前十的国产片占据了国产电影票房总量近70%,其余300多部国产电影的票房总和仅仅只有30%;2020年,前五部国产电影——《八佰》 《我和我的家乡》《姜子牙》《金刚川》《夺冠》——合计近100亿元票房,占据全年票房总量一半、国产电影票房总量三分之二。头部电影票房占比过大、票房规模过于集中,不利于培养观众日常的观影习惯和扩大观众规模。满足不同观众、不同需求的类型电影的创作目前严重不足,难以支撑电影市场的完整性。

近些年,像《唐人街探案》这样的混搭类型片、《哪吒之魔童降世》 《姜子牙》这样的动画片,《捉妖记》这样的奇幻片、《北京遇上西雅图》这样的浪漫爱情片、《西虹市首富》这样的喜剧片,《八佰》这样的战争片,《扫毒》《拆弹专家》这样的警匪动作片,都有相当不错的票房成绩,但是,中国电影的类型不丰富、形态不稳定的局面一直没有解决,作为电影市场最重要的几种类型,动画片、喜剧片、浪漫爱情片、灾难片、警匪片、战争片等等都若断若续,偶有黑马,难以为继。提升类型片的类型假定性认知,满足观众的当下需求、提高叙事的强度和完整性、达到基本的工艺水准,每年稳定提供30部左右这样的高品质类型片,中国电影行业的整体面貌才会发生重要改变。

艺术电影需增强 “影院必看性”才能破圈

头部电影和类型片把市场蛋糕做得越大,分众电影的前途才会更广。文艺片、艺术片、纪录片等各种小众、分众电影,当然是电影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部分,也是电影艺术丰富性的必然要求。但是,影院由于有观影成本考量、有消费者消费需求限制,并不是一切冠以艺术之名的电影,观众就会到影院观看。“影院性”其实就是观众进电影院购票观影的“必看性”。

目前,大多数所谓的艺术片和纪录片,都缺乏这种“影院必看性”。这些年,艺术电影获得市场认可的例子也不少,《无问西东》《冈仁波齐》《少年的你》《七月与安生》《二十二》《喜马拉雅天梯》以及跨年上映的《送你一朵小红花》等等,这些作品都有共同的特点:题材极致、艺术表达准确、视听语言现代、有与当下观众的共鸣点,还有有限而必要的商业元素的配置以及对市场规律的有节制的“妥协”。如果文艺片/纪录片不能在“影院性”上达到观众的这些要求,就无法真正被市场接受。我们期待,真正符合“影院”媒介特点、消费特点的分众、小众电影更多出现,只有这样,这类电影才能进入影院,甚至有 “破圈”的可能。

总而言之,内容是硬道理。虽然有疫情阴影, 《八佰》还是撬动了影院有序开放后的电影市场;虽然有视频分流,国庆档几部高口碑电影还是把观众吸引到了电影院……优质的电影内容永远是电影的生命线。2021,内容致胜,将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电影的命运。当然,电影管理的更加规范、电影产业的更加有序、电影市场的更加公平、电影文化的更加多元,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都对电影内容品质的提升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但是,我们永远无法等待一切问题都得到解决,我们能够确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去做可以做到的事情:谋事在天,成事在人。

 

(尹鸿作者为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这些电影在2020年领跑中国电影市场票房

《八佰》

2020年8月21日上映

票房310881.87万元

《八佰》的戏剧内核以及主要冲突,让它成为战争片中一个很罕见的题材。与此同时,作为全球第三部、亚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商业片,IMAX摄影机镜头让观众有了一种与演员“贴身”的印象,其在银幕效果上不容小觑,诸多精彩枪击战斗场面亦值得屏息观赏。

从影像空间的构建上来看,片中的仓库形成了一个密闭空间,这意味着观众会集中注意力,观察到画面中的细节。于是,仓库里士兵的胆怯恐惧与同归于尽的英勇,都因为密闭空间的放大效用,拥有了比血肉横飞更强的感染力。

——专栏作家、知名文艺评论人韩浩月

《我和我的家乡》

2020年10月1日上映

票房282946.78万元

《我和我的家乡》延续了《我和我的祖国》的创作、操作、运作模式,也是“集锦式”电影品牌的拓展与放大。影片巧妙地将宏大叙事、日常叙事变为个体叙事,通过个人表达实现与国家和社会的平衡统一,进而实现了主流价值观的有

效表达和传播。疫情期间人们的观影心理和观影行为都发生了变化,许多年轻的观众已经习惯在网上观看电影,这样的创作方式正是与当下网络时代注意力经济的观影方式有关联。而5G技术的发展只会更加强化这种特征,中国电影的多屏化、个性化已经凸显。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

《姜子牙》

2020年10月1日上映

票房160285.41万元

《姜子牙》对经典IP做了大胆改编,在探索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中国动画类型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从中我们亦可感受到中国动画在制作技术、镜头语言等领域的进步和成熟。

影片反套路的意图明显,并且有着创造“爆米花”与“正餐”互补的“半盐半糖超级代餐品”的野心:它一方面努力打造娱乐的豪华配置以迎合市场;另一方面又试图将娱乐“爆米花”升华为严肃“正餐”,寻求更高的艺术境界。令人遗憾的是,定位不统一导致作品整体表达混乱,是造成《姜子牙》口碑分化的根本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美学博士、日本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博士邓月影

《金刚川》

2020年10月23日上映

票房112245.09万元

《金刚川》在继承《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经典抗美援朝战争片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也在积极适应、探索和建构与当代战争片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美学风格,尝试为这一经典题材赋予新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作为经典的类型片形态,战争片较少从叙事层面去突破常规,然而《金刚川》却在艺术上有一个很大的探索,即使用了多视点的复现性叙事手法。这种叙事方式在市场主流的中国战争片中是第一次出现,无疑展现了“主旋律”电影美学寻求突破的新尝试,为一个简单的故事创造了更强的内在张力以及特殊的戏剧性效果。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授詹庆生

《夺冠》

2020年9月25日上映

票房83629.93万元

《夺冠》表现的三场比赛都是打满五局,看电影的观众当然都已经很清楚比赛的结果,电影居然还是营造出了一种紧张的气氛,让观众有了一丝“悬念”的感觉。导演通过慢动作、声音的处理和镜头的切换与剪辑,让我们把注意力从“知道冠军的归属”转向这个过程的一个个细节是如何发生的。同时,这样的关切又激发起观众的情绪,让我们在比赛结束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可以享受“悬念”得以解开的快感,重温过去的欢乐时光,享受再一次的激动,让我们的血再热一次,并真切体会到其中的不易和艰辛,甚至是幸运。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钱翰

《拆弹专家2》

2020年12月24日上映

票房55488.14万元

《拆弹专家2》通过主动与首部曲的角色构型脱钩,继而将这套片集所赖以建立的警匪类型要素反向化处理得以显现。在这样一部充满物理火药味的影片中将心理火药味加诸角色而且是一个角色身上,实际上是“反类型”的,需要更多的创作勇气。

作为片中当仁不让的唯一男主角,刘德华饰演的潘乘风这一人物的立体性来自于他失忆后的反应,但立体性只是潘乘风身上的诸般面向之一,最终角色依然选择了一条抛开了过去、失去了将来,更永远消散了当下的归路,将一生献给了他的理想。

——戏剧与影视学博士、影评人独孤岛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