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你都有哪些灵光一闪的时刻?口罩健康码等
来源:新华网 | 2020-12-23 10:27:43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我们的生产、生活提出了太多的问题:开学无法返校,怎么办?口罩买不到,怎么办?出行受限,怎么办?企业供应链受阻,怎么办……

然而,我们又总能在近乎灰色的“怎么办”问题中,找到那些脑洞大开而又灵光一闪的答案。

央视频火神山医院建设直播截图。

还记得,广大网友自封的“云监工”么?年初,央视直播武汉开建防治传染病医院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工地。“虽然不能到现场出把力,但也希望通过直播镜头去监督医院的建设进度。”得到了很多网友的赞同。

1月27日,大年初三,在大同到北京的高铁上,一个女孩戴着自制的防护头盔乘坐高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还记得,口罩稀缺时,头套塑料桶、身披雨衣乘地铁、上公交的那些“硬核操作”么?网友热评:这不仅是在保护自己,也是在保护他人。

新华视点“高三教师自制“花式”直播设备”视频截图。

还记得,学生不能返校时,老师们自制的那些“花式”直播设备么?福州十中老师用电线、衣架、电扇等做成直播架,在家自制直播设备为高三学生在家复习提供远程帮助。

……

正是来自坊间,普通人视角的这一个个脑洞大开而又灵光一闪的答案,汇聚成了我们抵御疫情冲击,万众一心的信心。

当然,灵光一闪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更有来自国家实力的厚积薄发、攻坚克难。

面对新冠疫情,中国“怎么办”也因此有了更为坚实的底气!

跟随我们的视角,一起来看看,2020年中国“怎么办”里的那些灵光一闪和厚积薄发。

健康码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健康码”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必备,但你知道健康码最早的“起点”么?

是浙江杭州。2月11日,浙江省杭州市率先推出健康码模式,实施市民和拟进入杭州人员的“绿码、红码、黄码”三色动态管理。随后,借鉴浙江等地方推行健康码模式助力分类有序复工复产的经验,在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的指导下,基于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全国统一的疫情防控健康码系统在支付宝上线。现在,健康码不断进化,不仅支持了我们的疫情防控工作,社会的复工复产,也为世界其他国产的疫情防控提供了宝贵经验。

健康码最早出现在杭州,除了偶然因素,也有它的必然。2016年底,“最多跑一次”改革在浙江首次被提出。这是浙江基于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进行的一场“刀刃向内”自我改革。这场改革为健康码的出现积累了大量的在线政务服务运营和大数据治理经验。

口罩

口罩一度成为全世界最为稀缺的防疫资源,但是在国内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就把这种物资的日产量从800万只增加到1.16只,并且不断向全世界出口:到5月24日,出口了568亿只;到10月20日,出口了1790多亿只。

你可曾想过,汽车企业能在产业园区增建出口罩生产线么?

在深圳龙岗宝龙工业园,比亚迪就这么干了,而且还成功了。它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建立起一个日产500万只口罩的生产线。上汽通用五菱在没有口罩机设备的情况下,自主研发并生产,仅用76个小时完成“五菱牌口罩机”。2月20日广汽集团开始批量生产口罩,日产量达25万只。

其实,不止是汽车企业生产口罩,我们还发现今年石化企业在生产熔喷布,建材企业在生产测温仪……

制造企业的快速转产,从中折射出的,其实是中国制造的优势和潜能。

按照联合国的产业分类目录,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41个工业大类中包含着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同类产业下有着众多业务共通又有分工的企业。这些提升了我们跨界转产的成功率和效率。

直播带货

如果盘点今年的消费热词,一定占有一席之地。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直播带货”这种形式被扩展了更多的外延,创出了更多的“花式”:

“舌尖上的武汉回来了”“买光湖北货”“菠萝的海”等直播主题层出不穷……许多行业纷纷将自己的发展领域从线下搬到了线上,成千上万的网络带货直播间形式了推动社会复工复产的一股新生力量。

而线上新型消费方式不断涌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线下消费的不足,起到了扩内需、促消费的作用。艾媒咨询报告显示,预计2020年在线直播用户规模将增至5.26亿人,直播电商销售规模将达9160亿元,约占中国网络零售规模的8.7%。

但是你知道吗,无论是北上广深这种一线城市,还是偏远山村都能流畅地进行直播,不卡顿地下单,这些“丝滑”体验的背后,依然隐藏着你看不见的力量。

从北京往西,驾车大概350公里,有一座名叫乌兰察布的草原城市,在那里有150余万台服务器在支撑着互联网的算力需求。其中,就包括直播带货平台快手最大的离线计算服务器集群。

乌兰察布这个北方草原小城,借力数字经济这一波趋势,通过政企合作,实现了在新经济产业上的弯道超车。而在全国类似这样的城市产业集群还有很多,湖州德清聚集了300余家来自全球的地理信息企业,构建了高质量的地理信息产业集群,余杭则构建了人工智能小镇……他们在2020年,在中国经济创新发展中,都留下了重彩的一笔。

其实,不只是创新健康码、口罩快速生产、直播带货风行,稍稍用心留意,就在身边,你会发现今年有很多类似的,悄然改变着我们生活、影响我们生产的现象:

在码头,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就可以完成码头作业的全部智能化操作,无纸化通关,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

在医院,医生可以通过大屏幕对几百公里外的另一场手术进行实时指导,通过5G,医疗资源的平衡得到了缓解;

……

每一个看似灵光一闪的背后,都隐藏着中国在核心技术、关键领域的厚积薄发。

这一年,我们也向全球展示了中国的“脑洞”实力:嫦娥五号从月球“挖土”返回了;奋斗者号下潜到了10909米,刷新了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北斗三号全球联网了;“九章”量子计算机问世了;人造太阳,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建成了;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并网成功,发出了第一度电……

从上天到入海,从生活角落到科技精尖,每一项创新都足以让人“脑洞大开”。

什么!你觉得这些脑洞开的依然不够大?

别急。

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2143.6亿元,比2018年增加了2465.7亿元,增长12.5%,这已是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在新华社播发的会后公报中,有16处提及创新。

创新投入在增加,创新体制机制也在完善。所以,2021年,请继续你的灵光一闪。未来,中国的下一个“脑洞”或许将由你“打开”!(【财经翻译官】 黄浩/文)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