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墨玉县:昔日贫困村 今朝创业忙
来源:北京青年报 | 2020-10-21 10:58:00

墨玉县的乌尊艾日克村佳美扫把厂解决了村里近百人就业问题

在北京扶贫支援的90个贫困旗县中,只剩下墨玉县和洛浦县没有脱贫摘帽。为确保两县如期脱贫,北京对墨玉县、洛浦县和两县贫困发生率超过10%的118个贫困村进行挂牌督战。如今,两县的脱贫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走进墨玉县的阿克萨拉依乡乌尊艾日克村,一个名为佳美扫把制作中心的工厂赫然出现在眼前,为这个村子平添了几分生机。走进厂内,一个脱粒机正在轰鸣,脱粒机旁的工人将脱好粒的高粱堆成堆儿,抱进屋内,再由其他工人将高粱扎成扫把。

“编扫把用的高粱是我们自己种的,今年全乡种了1500亩地,收成还不错呢!”阿克萨拉依乡党委书记蒋鸿波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新疆的风沙比较大,扫把是当地必不可少的日用品,但本地没有扫把厂,村民们买的扫把都是从喀什进过来的,驻村第一书记看到这个商机,又在走村访户中了解到当地村民有手工编织的习惯,于是便决定和老百姓一起凑钱建一个扫把厂。

佳美扫把制作中心应运而生。因为村里不种高粱,起初,做扫把的原料——高粱都是从东北进过来的,光是运费就用了三万块钱。由于第一批高粱质量不高,村民做扫把的技术也不够精湛,扫把放进了当地商场,好几天也没卖出一把,村民们灰了心,曾一度想把编制好的扫把粉碎喂羊。

这时,村里的老党员麦麦提敏·阿克站了出来,担任扫把厂的厂长,号召村民学习种植技术,在自家院里种植高粱,还和第一书记一起,一个商店一个商店地跑销路,逐渐打开市场。但是,想要扩大再生产,资金是个大问题。这时,朝阳区投入的50万援疆资金为扫把厂“雪中送炭”,不仅扩大了再生产,还扩大了村民的再就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

目前,扫把厂的产品已从单一的高粱扫把发展到竹子扫把、芨芨草扫把、扁丝扫把及拖把等10余种产品,日产2000多把规模,年销售额已突破400万元,人均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最高可达3800元。据北京挂职干部、墨玉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王佳鑫介绍,目前村里已有180余名贫困户实现就近就地就业。今年,全村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

同样,在阿克萨拉依乡胡木丹村,也有一个由北京援建的金鸡养殖园林下养殖项目,朝阳区也投入了帮扶资金50万元。

“养鸡不耽误工夫,一早一晚各喂一次就可以”,村民麦麦提告诉北青报记者,因为村里在养殖园的核桃树下搭起了小棚子,每个小棚子写着村民的名字,村民们可以把鸡统一放在这里来圈养,平时忙可以让其他村民帮着照看一下,还有专家来做统一的防疫,村民们都“养得放心”。

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的90后援疆干部付菁文,也加入了养鸡的队伍中。她本人捐款1000余元,并在大家的支持下筹得1万元现金,为当地的北京金鸡养殖园增加了两座新棚,并购买黑鸡苗200只。一座棚交给单亲妈妈图妮萨·如则麦麦提饲养;另外一座棚交给还是学生的古丽胡马尔·噢布力卡斯木饲养,以学业为重的情况下,古丽胡马尔还需要其他人帮忙饲养,但是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也解决了上学的后顾之忧。

记者手记

曾经的乌尊艾日克村被称为“要饭村”,村里的村民们穷得叮当响,饥一顿饱一顿成为常态。后来,援助企业和厂子建在了村子里,让这些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变化之大令人震撼,也令人欣慰。在采访当地村民时,虽然有的居民说的是维吾尔语,但我仍然可以从他们微笑的眼睛和向上扬起的嘴角中,读出他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援疆送去的不仅是资金、不仅是技术,更是一份产业,一份可以让这些贫困户脱贫后不再返贫的工作。

(文并摄/本报记者刘婧)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