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签》《对不起,我忘了》明年首演 成功对接市场
来源:文汇报 | 2020-04-13 10:04:29

孵化作品《对不起,我忘了》试演片段剧照。(主办方供图)

首届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日前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举办作品认标会,两部作品《生死签》《对不起,我忘了》与制作方正式签约制作,有望于明年与观众见面。

两部签约作品是过去一年孵化计划从77部投稿作品中甄选出的,经过剧本朗读会后挑选、工作坊呈现等环节,顺利对接制作方。“孵化机制希望带动创作者、制作者、孵化方、版权方、市场运营者、剧院等各方共同成长,激起行业的深层动力。”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说,“去年收到77部作品,今年收到投稿作品147部,更多年轻创作者的愿望和热情正在孵化平台上生长。”在行业受疫情影响的特殊时期,孵化计划的持续发声不仅为创作层面和艺术领域注入潜能,也在探索和突破国内音乐剧创作和制作的新模式。

理顺产业分工,创作之路会越走越顺

业内人士提起孵化计划,大多“眼睛放光”。中国音乐剧市场发展以来,苦于原创音乐剧影响力小、人才较弱的问题已久,而版权引进又面临成本高、本土化不易的双重压力。作为国内首个集平台与模式之力、从音乐剧创作阶段提供助力的孵育项目,孵化计划抓住行业痛点,希冀从核心创作阶段注入强力,催生本土优秀版权作品,形成行之有效的模式带动原创力量的集体成长。此前,首届孵化计划举行的创作分享会、孵化大师班、剧本朗读会、工作坊呈现等活动都备受业内外关注。

在多个制作方表达合作意向后,《生死签》和《对不起,我忘了》两部作品今日公布认标结果,并将于合同签订后18个月内完成首演,以更成熟和完整的面貌与观众在剧场相见。

“音乐剧的成功,必须经过本土化的过程,最大限度服务本土观众。”孵化统筹、制作人王海笑说。首届孵化计划明确作品孵化目标,并为创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合作环境,由经验丰富的导师带领创作者前进、听取观众反馈,建立了科学管理的孵化过程。而市场对接,也是音乐剧产业中的重要一环,让创作者、孵化方和制作方能够互相支撑、资源互补,共建音乐剧未来的良好生态。“通过孵化计划把好的作品放在投资者面前,完成产业分工,接下来的路会越来越顺。创作、投资、管理、后期经营分阶段走,也是国外成功音乐剧产业共同遵循的路线。”孵化评审、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陶辛表示。

优质创作涌现,为未来的演出蓄力

孵化计划于今年2月底特别发布以疫情为线索的“特别征集”活动,短短一个月时间就收到了52部作品投稿,凝聚着创作者们对于这段特殊时光的感触和心血。

《生死签》艺术总监周可人与编剧何莹今年也投稿了新作品,虽然剧本风格和形式不同,何莹直言“成长了”,对音乐剧创作更清楚如何入手、一步步往下创作。

在专注、专业和创作视野上,青年人才都有各自的体会。“之前我做编剧很多时候,是一个人在家写剧本,做纪录片也是拍好回来才会有团队一起做后期。这次完全不同,一开始就是团队一起努力完成一件事,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感觉特别开心,我感到自己并不孤单。”《对不起,我忘了》编剧李宜橙感慨,“过去一年最大的收获也在团队合作,思考的问题不再局限于情节故事,而是考量呈现方面的问题。”文化广场总经理张洁则表示,在与观众暂别的特殊时期,尤其需要提振信心。旨在为未来发展蓄力、孕育创作力量的孵化计划进入市场对接,也是行业危中寻机的探索。“疫情下演出面临不确定性,但来日依然可期。”(记者 吴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