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来临,越来越多的人为活动,加上多山的特点,使重庆迎来了地质灾害的高发期,作为地质“体检师”,地质灾害防治驻守地质队员用双脚走出了一方百姓的平安。新华网发(郭旭 摄)
陈良斌、魏德勇、黄荀、向青松是重庆市南岸区仅有的四名地质“体检师”,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便是通过手机查看当地的降雨情况。同时,通过监测系统,了解当地最新的风险走向。新华网发(郭旭 摄)
在汛期,地质“体检师”每天都有外出现场勘查的任务。出发前,队员们都会仔细了解当地的地形地貌。“通过地形图纸,可以有个大致了解,这样到了现场也更能有的放矢”, 陈良斌说道。新华网发(郭旭 摄)
罗盘、地质锤、放大镜,是地质“三宝”。除了这“三宝”,安全绳、安全帽也是必不可少的装备。无人机等高科技装备,则大大提升了地质队员们的工作效率。新华网发(郭旭 摄)
罗盘之于地质队员,犹如听诊器之于医生。每次到了现场,队员们都会拿出罗盘,对着现场进行仔细“诊断”。新华网发(郭旭 摄)
完成危岩的“诊断”后,陈良斌系上安全绳,朝岩边走去,他拿出地质锤向岩石轻轻敲打,用耳朵倾听岩石回应的“声音”。一比划一敲打,地质队员对该区域的地质情况,就有了个大概了解。新华网发(郭旭 摄)
除了日常“体检”,地质队员还要提前分析“病情”。在陈良斌拿着罗盘比划时,魏德勇则沿着危岩下的马路徘徊观望。新华网发(郭旭 摄)
用罗盘、测尺可测量微观的变形量,宏观的变形破坏则只能通过巡测对比。魏德勇说,每经历一次大雨的“洗礼”,岩石危岩体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通过来回走动,是从整体上对危岩做调查巡测。”新华网发(郭旭 摄)
除了例行的地质“体检”,地质队员们还需做好辖区内的地灾防治技术支撑和应急抢险工作。在汛期,他们需要24小时轮守待命,随时赶赴地质灾害现场,科学圈定危险区范围,开展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新华网发(郭旭 摄)
在汛期,每天地质队员们都要奔波在辖区的各个山体处,用双脚走出对地质情况的了然于心,也走出了一方百姓的平安。新华网发(郭旭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