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 绘(新华社发)
手机种树、走路捐步、一元购画……时下,互联网公益对很多人来说已不陌生。近日,民政部公示了第二批通过遴选的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美团公益、滴滴公益、水滴公益等9家互联网平台入选。截至6月1日,民政部指定的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增至20家。
从201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施行,到2017年9月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慈善中国”上线,互联网慈善正逐渐走入专业规范的轨道。“人人公益、随手公益、指尖公益”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日渐成为社会文明的一种新风尚。
信息传播快、筹款能力强、参与门槛低……在互联网给公益打开“另一扇窗”的同时,全社会对其公信力和透明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那么,互联网公益的发展现状如何?个人求助、网络互助与互联网公益是一回事吗?社会各方如何更好地认识并参与互联网公益?请看本报记者的调查。
——编 者
互联网公益发展迅速,让爱心人士能利用碎片化时间实现“想捐就捐”,并开始成为慈善组织与公众建立有效连接的载体
近年来,互联网公益发展得如火如荼,公众参与互联网公益的热情高涨。今年4月22日至5月20日举行的首届腾讯“行为公益季”期间,共有3412万人次的爱心网友参与捐步献爱心活动,累计捐出5100亿步,该长度相当于往返地球到月球331.7次,募集善款3133万元。
根据民政部统计,《慈善法》施行一年多来,已有超过10亿人次通过网络进行捐赠。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民政部指定的12家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全年总筹款额超过25.9亿元,其中筹款过亿元的3家分别为腾讯公益(16.25亿元)、蚂蚁金服(4.87亿元)和淘宝公益(2.98亿元)。
“互联网公益与传统公益的互补性很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关信平认为,传统的公益稳定可靠,不针对特定个人,适合长期性、综合性地筹集资金,同时也是大宗捐赠、常规性捐赠的理想渠道。“互联网公益往往能对具体事件快速做出反应,还能通过比较直观的形式打动人心,这些都是它的优势。”
“与传统的公益模式相比,互联网公益具有便捷性强、可及性强、智能化、高效透明的特点。”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赵文聘说,尤其是近年来互联网公益呈现出大众化、年轻化、小额化趋势,有力地促进了公益事业的发展。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孙懿认为,“连接”已成为互联网公益平台的最大优势。利用社交网络和移动支付的相关技术,大大降低了公众参与公益活动的门槛,让爱心用户能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实现“想捐就捐”。“在互联网公益出现之前,除了超市门口的捐款箱,几乎没有小额捐赠的‘场景’。而且爱心人士把零钱放进去以后,跟受助对象并没有发生联系,不知道谁是受益者、受益几何。”
根据腾讯公益平台公布的实时数据计算,截至今年5月底,腾讯公益平台近36亿元的善款总额来自1.6亿多人次的捐赠,平均每人次的捐款额在20元左右,而善款另一端“连接”着5506个慈善组织的41546个公益项目。互联网不仅让小额捐赠更便利,还能让公益行为的影响持续下去。孙懿介绍,通过建立项目反馈机制,捐赠人能实时跟踪项目的进展以及资金使用情况,使“连接”更加紧密。
“互联网作为桥梁,能较快达成沟通,并且在慈善资源总量扩大的情况下,它对传统公益的影响也不大,二者并行不悖,互为补充。”关信平说。
“我们希望互联网公益不仅仅是支付手段的变化,而是成为公益的‘工具箱’、连接器和公益生态的共建者。”孙懿说,互联网给公益组织提供平台和资源,也希望它们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来发展。“公益组织更强了,做的项目更好了,用户才能获得更好的公益体验,才会更愿意去支持公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