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洪水变资源 为河湖添生机 南水北调成功为河南省实施生态补水
陶岔渠首增大流量余培松摄
生态补水后白龟山水库烟波浩渺余培松摄
党的十九大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目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三年来,不仅显现出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也十分显著。我省近期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生态补水,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生动实践。
丹江口水库水位今年秋季创下历史最高纪录,不断增加的水量也给下游带来防洪压力。我省抓住有利时机,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省内多地实施生态补水。
9月29日至11月13日,累计近3亿立方米丹江水润泽中原,成功实现了洪水资源化利用,有效改善了水生态环境。
◎水位攀升 开闸泄洪
“在水库边生活了60多年,从来没见过今年这么大的水面。”淅川县香花镇居民赵正有对记者说。香花镇紧邻丹江口水库,10月底的丹江口水库碧水连天,一望无际。
丹江口水库大坝1974年建成一期工程,坝顶高程(海拔高度)162米。为确保一库清水自流到京津,2005年开始实施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2013年大坝加高至176.6米。
2012年以来,丹江口水库连续遭遇多个枯水年。今年秋季,受上游流域连续降雨影响,丹江口水库水位持续上涨。9月23日,水库水位首次超过162米的原坝顶高度,加高后的新坝体开始挡水。此后水位一路攀升,超出163.5米的汛限水位,9月28日开始开闸泄洪。
截至11月13日,丹江口水库水位为166.39米,蓄水量约254亿立方米。去年同期水位为154.8米,蓄水量159.2亿立方米。
一边是开闸泄洪,白白流向大海,一边是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难题再次凸显。
为实现洪水资源化利用,充分发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9月下旬我省即着手进行相关工作。省水利厅经过周密细致的研究,提出了生态补水的需求方案。省南水北调办积极落实生态补水的线路、流量等具体问题。各级防汛部门做好河道的排查值守等工作,确保补水期间群众安全。
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等的大力支持下,我省的生态补水工作进展顺利。9月29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始向我省实施生态补水。当日,南水北调总干渠澎河退水闸(位于平顶山市)开启闸门,丹江水从干渠中喷涌而出,进入澎河,流向下游的白龟山水库。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共有13个退水闸参与此次对我省的生态补水,涉及南阳、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鹤壁、安阳七个省辖市。截至11月13日,此次生态补水画上圆满句号,累计向我省补水约2.96亿立方米。
◎洪水变宝 润泽中原
白龟山水库是平顶山市的大水缸,2013年以来流域内一直处于干旱期。尤其2014年夏季我省遭遇大旱,白龟山水库无水可供,平顶山市区百万人口面临断水危机。
10月底,记者再次来到白龟山水库,饱“饮”丹江水的白龟山水库烟波浩渺,水天一色。蓄水量较9月底增加约两亿立方米,其中近七成水源为丹江水,水面增加近30平方公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棵大树,白龟山水库就是大树上一个苹果。”白龟山水库管理局党委书记魏恒志做了这样的比喻。过去水库靠天补水,现在工程实现了水资源的远距离调配,这个“苹果”更漂亮了。
省防办专家认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白龟山实施生态补水,有利于减轻长江中下游防洪压力,同时实现洪水资源化利用。白龟山水库长期处于低水位运行,通过生态补水使水库水量大增,为平顶山市城市用水提供保证。
同时,沿线河道通过生态补水,回补了地下水,优化了水生态和水环境,也为沿线城市水景观增添了亮点。
不仅仅是白龟山水库,这样的场景在沿线许多地区上演。
此次生态补水,共有5个退水闸向郑州实施输水,总补水量3231万立方米。
记者从郑州市水务局了解到,郑州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境内河流十河九枯,汛期降雨时才有水源,平时主要靠黄河补水。
“小时候潩水河水很大,后来水越来越少。”60多岁的新郑市观音寺镇潩水寨村村民刘乐枝告诉记者。潩水河绕村而过,但过去七八年基本上就没有水。此次生态补水,又让潩水河重现清波。
新郑市水务局水政科科长冯文涛认为,通过生态补水,改善了河流水质,增加了水量,对地下水的回升也起到积极作用。
郑州市的贾鲁河、索河、双洎河、西流湖等,均受益于此次生态补水。
在焦作市的龙源湖公园,人们感到水变清了,水面也变大了,周边小河钓鱼的人明显多了起来。
但大多数人可能并不清楚,龙源湖公园里80万立方米原水已全被近期南水北调中线干渠退出的丹江水给置换了一遍。丹江水通过闫河退水闸流向焦作大地,经群英河、黑河进入龙源湖,之后再由黑河进入新河,最终注入大沙河。
这是焦作首次利用南水北调进行生态补水,不仅增加了水生态文明建设所需水源,同时也为水系治理打开了很好的思路。
汤阴县的郑成星老人有冬泳的习惯,在水质不太好的汤河游泳后,习惯用随身携带的自来水再冲一冲。南水北调对汤河实施生态补水后,水质大为改善,郑成星来汤河游泳也不用带自来水了。
◎畅通水脉 调配互济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我国南北调剂、东西互济水资源配置大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与水资源不匹配的难题。”省南水北调办建管处处长单松波说。
我国的水资源总体匮乏,同时空间分布也很不均匀。全国水资源量八成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南水北调工程通过东、中、西三条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连接,构成“四横三纵”的水资源调配总体格局。
目前,仅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就已累计调水约110亿立方米,不仅大大缓解华北上亿人口的饮水问题,而且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日渐显现。
我省是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投用,有效缓解了我省水资源供需矛盾。
去年年底,全省已实现南水北调规划受水区通水全覆盖,丹江水惠及南阳、漯河、周口、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濮阳、安阳11个省辖市及邓州市、滑县2个省直管县(市)。通水以来,累计向我省供水达40多亿立方米,提高了水资源支撑能力,受益人口达到1800万。
多年来,为维系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我省多地存在严重超采地下水问题。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导致部分区域地下水补排失衡,水位大幅下降,引发地面沉降、地裂缝、水质恶化等一系列生态与地质问题。
通水后,丹江水置换出受水区超采的地下水和被挤占的生态用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据今年7月统计,我省受水区中深层地下水平均上升幅度1.88米。
我省不仅水资源严重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类似南水北调这样的水资源调配、水系连通工程对我省意义重大。河南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连通了四大流域,构建起跨流域调水的有利条件。
此次生态补水,再次充分展示了南水北调工程在水资源调配方面的巨大作用。
按照《河南省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我省将规划建设一批重大水系连通工程,着力构建南北互济、东西相通的现代水网,未来将实现全省水资源的科学调配。(记者 张海涛 通讯员 余培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