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治“毒”——记河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
来源: 新华网 | 2017-06-20 15:10:07

“刚进来时我想不通,‘我拿自己的钱,吸自己的毒,毁自己的身体,你们凭什么抓我。’现在,我很想念爷爷、奶奶、妈妈、妹妹,也很想念对我不离不弃的女朋友,出去后不管挣多少钱,我都想好好照顾他们。”在河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的高墙大院中,22岁的戒毒人员小豪(化名)这样描述着自己难堪的过去,也表达着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从“想不通”到“畅想未来”、从“不想戒”到“自觉戒”、从自暴自弃到重塑信心,河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针对戒毒人员,因人施策,攻心为上,以“细心、耐心、爱心”之“柔”,来克服戒毒人员心门之“紧”、戒毒之“艰”,让他们再见阳光,重启新生。

柔性治“毒”——记河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

这是河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人员家属接见会现场。

“是什么让我沾上了‘毒魔’”

小豪2010年初中毕业时,恰逢父亲罹患重病。

“那时爸妈总是吵架,爸爸常常喝酒,妈妈埋怨爸爸不仅花钱,还不挣钱。妈妈为了我和妹妹,一个人外出打工。”懂事的小豪放弃升学,选择外出打工。

自2010年至2015年初父亲病逝,家庭的重担、父母的争吵等一系列挫折压得年幼的小豪喘不过气来。一次,他在网吧遇到一个关系要好的同学,也找到了倾诉心声的对象,这也为毒品侵入提供了可乘之机。

“他给我一个瓶子说,‘吸吧,吸吸会让你开心。’我知道这是‘溜冰’(吸毒人员把用‘冰壶’吸食毒品的方法叫‘溜冰’),但我实在太痛苦了,就想着‘吸一两次也关系’。”小豪就这样踏上了走向“瘾君子”的不归路。

“刚开始一个月吸一两次,后来一周吸一两次。”小豪回忆道,“没钱时,我就跟朋友借。后来朋友知道我吸毒,不借钱给我。我就跟家里要,我还骗了70多岁爷爷的血汗钱。”

后来,小豪母亲得知他吸毒后,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病。

“这让我非常痛苦,我想戒毒。”于是,小豪就跟着亲戚外出打工,这一干就是好几个月。

“可是,‘溜冰’诱惑力太大了,一般人很难控制住,不看到还好,看到后就坐立不安,脑子里老是幻想‘再吸一次是什么感觉’。”刚刚有点积蓄的小豪,在“毒友”的怂恿下,又开始复吸,直到他被送进戒毒所。

与小豪“想戒戒不掉”不同,家境不错的小蓝(化名)则是“压根儿没想过戒毒”。

29岁的小蓝初中毕业后在县城一家公司工作。在第一次接触“溜冰”前,他有着不错的收入,有着圆满的家庭,还有一个可爱的孩子。

可这一切都在2012年与朋友一次聚会后发生了改变。

“那次朋友聚会,我们吃完饭去KTV唱歌,有朋友在包厢里‘溜冰’,就像吸烟一样。”小蓝说,“我很好奇,就想试试,反正又不是海洛因,吸一两次也没事儿。”

从“10天、20天玩一次”到“不隔天”,不到一年的时间,小蓝对“溜冰”就达到严重依赖的程度,后来发展到直接在家里吸食。

2014年8月,小蓝在家“溜冰”时,被母亲发现。“她报了警,我被拘留了15天。”小蓝说,“但是我压根儿没想戒,就想着怎样赶快吸到嘴里。”

后来,小蓝父亲也发现了他吸毒的情况,再次把他送到拘留所,并坚决地把他送到戒毒所进行强制戒毒。

在河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年轻戒毒人员居多。“青少年对毒品危害认识不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在追求时尚心理促使下或者遭遇人生挫折时,一旦交友不慎,很容易沾上毒品。”该所教育科心理咨询师王予芳分析说。

精彩推荐